离开校园“扛大包”
丁光营的老家在山东平邑县,家里3个男孩,全靠父母务农养活。一次偶然的机会,平邑县传出招工信息,要招一批到上海码头工作的装卸工。“扛大包虽然辛苦,但能挣钱补贴家用。”于是,丁光营离开校园,踏上了来上海的路,包里连身换洗的衣物也没有,但却装上了整套的初中课本,“我希望能到异乡圆我的大学梦”。
来沪圆了大学梦
1992年的浦东,开发开放的号角刚刚响起,多数地方还是一片荒芜。丁光营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我真是见证了上海航运中心发展的巨大变迁。”
一开始,码头装卸机械化水平不高,装卸要靠双手将钢丝绳套到货物上,钢丝绳将工人的手扎出一个个窟窿,疼痛难忍,至今他手上仍是伤痕累累。忙碌了一天,多数一起来的同乡要么倒头大睡,要么打牌聊天,丁光营却掏出书本,啃起英语。一次,他和工友们在装卸货物时,不慎将货物掉到日本货轮上,想拿钩子钩上来。日本船员误认为他们要擅自拿他们船上的物品,提出抗议。丁光营凭借自学的英文和日本船员沟通,消除了误会,学以致用的“甜头”也让他的学习劲头更足了。
一次,丁光营去公司政治部领稿费时,看到办公室里有些同事正在用电脑,他羡慕不已。在上世纪90年代,一台电脑要近万元,这么昂贵的电脑哪是他买得起的?于是,他花一个月工资买了一台400多元的小霸王电脑学习机,又到十六铺码头旧货市场买了个旧的14英寸电视机显示器,拼起来学习电脑打字。一下班就和学习机“较劲”。一次他发烧快到40℃,厂里医务室医生不放心,和团委干部一起来宿舍看他,发现他还在学习!
就是利用这些挤出来的时间,他完成了上海电视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学习,并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大专毕业证书。
用软件管理员工
对于丁光营所在的集装箱公司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安全生产。由于工作出色,他被提拔为上港集团浦东集装箱码头公司山东平邑队一班班长,后来又被聘为驻浦东集装箱公司平邑队副队长,由原来的管几十号人,变成了管200多人。
一次,丁光营在新闻中看到美国宇航局运用一种软件管理宇航员,便想方设法从朋友处拷贝了这个“人体生理节律”的软件。他根据软件计算出的有关数据,把处在低潮期的员工分成红色、黄色、蓝色提醒信号,交给班组长,让他们合理配工。此方法使用至今,没有发生一例重大事故。他向港务公司有关部门提的15条合理化建议,也为用工单位节能增效做出了突出贡献。 本报记者 宋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