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
接下来节目组认为最困难的事开始了,联络这些有成就的人士,向他们说明一个还并不存在的项目,并希望他们支持。节目组向这些人寄出了一个小手册,大约有30页内容,手册的开篇是一封信。信中这样说:
感动需要发现,而您就是我们邀请的推选委员会中的一员,请与我们一起,为中国发现感动,收集感动。这次评选活动将感动中国、打动人们心灵的人物作为评选对象,什么样的人能够成为2002年度人物?……这些人物身份各异,有着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经历,有的可能曾经见诸媒体,有的也许还不为人所知,但在过去的一年里,他们的所作所为,感动了我们,感动了中国。他们或者用自己的力量,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诠释着一个人对这个国家、对这个社会,应当担当起怎样的责任,以坚强的民族精神挺起我们民族的脊梁;他们或者用自己的故事,解读人与人之间应该有着怎样的情感,带给公众感人至深的心灵冲击。他们共同的特质是: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
从今天看,这个手册的装订制作可以说是寒酸的。但是简朴、明白、晓畅。它体现出一种自信,一种从心灵出发的自信,似乎看准了收到这本手册的人内心所在乎的东西。
时任《中国青年报》副社长的陈小川收到这个手册时,觉得在每天往来无数的公函请柬中这样的东西很少,不仅在外观上非常简单朴素,内容里也有着一种天然的吸引人的力量。朱波他是认识的,同样是媒体人,他没有想到,朱波会向媒体所强调的客观的另外一个方向上探索,而且看起来目标坚定。
陈小川想了想,决定回家问问自己的孩子,心中有没有感动他的人。做媒体多年,冷静似乎成了一种习惯,他拿不准这应该是一种怎样的感动,他相信孩子的直觉。
很快,《感动中国》第一个广告在中央电视台的屏幕上出现了。候选人开始从四面八方涌来,通过电话、报纸、信件和网络留言。真正的工作开始了。
当节目策划小组在四处搜集候选人资料的时候,朱波在忙碌另外几件事。颁奖节目是要有奖杯的。那将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金的?玻璃?玉或者其他材质?真的奖杯,或者象形?朱波设想了几种形式,都觉得不满意。自己既然不是专业搞设计的,为什么不找专业人士来处理呢?专业人士很快介入了,在一家咖啡馆里,朱波对面留着大胡子的中年人,叫孙伟,中央美院雕塑系教授。别人向朱波推荐的时候说,这家伙擅长处理硬材料——金属、石材,你见了人就知道。果然,这是一个粗犷的汉子,皮肤黝黑,粗糙得如同花岗岩。
在见面之前,孙伟仔细看了朱波发来的部分《感动中国》候选人资料,他感觉难度在于,这个题目缺少具体指向。以往为城市创作、为纪念某个人创作,都非常具体,是要把大堆的文字材料消化,然后浓缩成一个简单的形象。现在,这些候选人虽然是具体的,但还不是全部,或许他们不能最终获奖,或许将来还有更新的类型,这不是某个人的纪念物,而是一种将要总结出来的某种积极精神的纪念物。他觉得创作很复杂,但朱波觉得简单。
朱波说:“怎么设计你是专业的,我的要求很简单,第一,主题是感动,也就是说和心有关;第二,形象必须简单;第三,内涵要尽可能丰富。”孙伟明白,形象简单,内涵丰富,这是最要命的设计要求。第一,这要求貌似给创作者极大空间,但比较模糊没有确切指向,很难入手;第二,这个要求是符合雕塑设计原则的,说明提出这种要求的人通常了解艺术规律,交稿的时候会非常挑剔;还有,人物的行为是积极的、阳刚的,但创作方向却是主观的——向心灵和情感靠拢,这是矛盾的两个方向。
这仅仅是小小的奖杯而已,设计的酬劳可想而知。孙伟已经为50多个城市设计过大型雕塑,但好像都不如这小奖杯的要求高。挑战的意味给他一个小小的刺激。但还不仅如此,他觉得这个奖杯背后所代表的东西是很吸引人的,那些人物的故事一个一个闪过,让他抓不住要旨,但分明有一种吸引他的东西。孙伟不想简单地推掉这个委托。他说:“明白。我会尽力的。”三个星期之后,孙伟交出了创作稿,草图中附上简单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