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自巴黎)
法国电影资料馆今年最后一场展览献给了《天堂的孩子们》(Les enfants du paradis,1945)。这是法国电影史上最豪华的剧情片。大导演、名编剧、严重超支的拍摄费用、真实事件改编的剧情、19世纪的市井风情、神秘美女、花花公子、谋杀贵族,所有最娱乐的娱乐元素都诗意地聚集在这部剧情片里。当然,最重要的是,无限的票房、无限的荣誉,以及,不断被怀念的魅力。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的旗手特吕弗曾说过:“我将倾献我所有的作品来换取一次拍摄《天堂的孩子们》的机会。”
真相就在这里,来吧,来吧
《天堂的孩子们》既不是导演马塞尔·卡尔内(Marcel Carné)的展品之一,也不是戏剧电影主题展的角落一隅,它就是它自己,一部长达三小时的完整电影,一个闻名世界的法国标致,一张哑剧演员苍白的面孔。是的,欢迎来到“罪恶大街”,“真相就在这里!进来吧,来看看吧,当你看到它的时候,您就会对它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它将褪去所有的衣衫,进来吧,先生们,进来吧。”
影片开头,风月表演剧院外拉客的台词恰如其分地道出了影片的意图:来吧,观众们,我将讲述一个你们喜爱的故事,你们将在这里看到所有你们想看的。
1828年,巴黎。在这个无灾无祸的年代,市井生活空前辉煌。尤其是这条外号为“罪恶大街”的坦普勒大街。到处都是商贩、杂耍艺人、不入流的小剧团、底层的马戏团;偷窃、打斗、谋杀、通奸;但生活却是“如此地美好”,因为“世界上最漂亮的姑娘穿过了大街”。玩世不恭做着演员梦的花花公子弗雷德里克油嘴滑舌地说道。他毛遂自荐地加入了菲南布勒剧团,开始了自己犬儒主义式的诙谐表演。街的另一边,同一剧团的哑剧演员巴蒂斯特在台上目睹一场偷窃案,他用自己的表演帮助神秘美女嘉兰丝摆脱了偷窃的诬告。巴蒂斯特对嘉兰丝念念不忘,终于在午夜的小酒馆里遇到了她,并帮她摆脱了罪犯皮埃尔弗朗斯瓦的纠缠,却被后者记恨在心。巴蒂斯特介绍嘉兰丝去剧团演出,但极度的羞涩使他无法好好表达出自己的爱意,错过了嘉兰丝的好感,让轻佻的弗雷德里克捷足先登。而另一方面,嘉兰丝因为皮埃尔弗朗斯瓦的关系陷入了一场伤人案,无可奈何她只能投奔蒙塔耶伯爵,成为了后者的情妇。
几年之后,巴蒂斯特和弗雷德里克都成为了著名的喜剧演员。弗雷德里克依然玩世不恭,公然戏弄剧作家,把演出搅得天翻地覆,却意外地大受欢迎。而巴蒂斯特仍继续自己的哑剧表演,并和一直爱恋他的女演员娜塔莉结婚,育有一子。嘉兰丝回到了巴黎,每夜都去看巴蒂斯特的演出。她坐在楼上的包厢里,一言不发。弗雷德里克发现了她并把嘉兰丝的心意告诉了巴蒂斯特。巴蒂斯特和嘉兰丝再次相遇,两人的爱意无法抑制。而此时,皮埃尔弗朗斯瓦的复仇也开始了。他对蒙塔耶伯爵的羞辱怀恨在心,不仅当众揭穿了嘉兰丝和巴蒂斯特的关系,并最终在罗马浴场谋杀了伯爵。嘉兰丝回到了最初遇见巴蒂斯特的地方,却在嘉年华那天选择离开。
您对我笑了,请别否认
上世纪四十年代,戏剧演员让·路易·巴洛勒(Jean-Louis Barrault)找到导演卡尔内,希望可以拍摄一部关于传奇哑剧演员巴蒂斯特·德布罗(Baptiste Deburau)的影片。卡尔内和诗人雅克·普维(Jacques Prévert)都对此非常感兴趣。同时让他们感兴趣的还有同时代的市井轶事,从此出发,普维写下了这部充满诗意的写实电影。
事实上,或许后两者更能引起诗人普维的兴趣。这个水瓶座男子从来都是和循规蹈矩背道而驰。他很早便是超现实主义运动的一员,并写下了“华丽的尸体”这个著名的表达。这位诗人不断地“插足”电影行业,甚至把手伸向了动画电影。(普维改编了安徒生的童话《牧羊女与扫烟囱少年》,这便是日后声名大噪的《国王与小鸟》)。他在德占时期更是胆大包天地把犹太朋友化名带入《天堂的孩子们》的剧组,帮助他们成就了电影音乐和电影布景的杰作。
于是,我们在弗雷德里克这个角色的身上看到了普维戏谑人生的态度。穷困潦倒的弗雷德里克一身西服地在街上追逐女性,而飞黄腾达的弗雷德里克却破破烂烂地在舞台上胡言乱语。他为弗雷德里克写的台词成为了花花公子的名句,恬不知耻地出现在展览的各个角落。
而嘉兰丝身上又何尝不显露着自由开放的性格。她和弗雷德里克调侃一番,并在离去时告诉他或许还能再见,因为“对于像我们这样热情的人来说,巴黎很小。”
看,那是天堂
《天堂的孩子们》戏里戏外都是传奇。该片在德占时期开始拍摄,在尼斯和巴黎搭棚制作。在拍摄期间,二战结束,巴黎解放,导致剧中一位主要角色在只拍了三场戏之后就和“法奸”作家塞利纳(Céline)连夜出逃,剧组不得不替换演员。在影片上映之时,女主角阿尔莱蒂(Arletty)因为与德国军官恋爱而遭到拘禁。而影片还有一个让人期待的遗憾。正片一共分两部分,但事实上,普维一开始准备写三个部分,今日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未出世的第三部分的一些手稿,是关于哑剧演员巴蒂斯特·德布罗的一场官司。在真实的历史中,一名男子公然侮辱德布罗和他的妻子,德布罗愤怒之下失手杀害了他。这场官司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为公众一直期待着巴蒂斯特为自己辩护,这是人们第一次听到他的声音!
影片最为著名的桥段是几位主角演出的一场哑剧。十九世纪小剧团的布景,哑剧的配乐,底层演员的表演以及戏如人生的心酸都在这场戏中表达了出来。
巴蒂斯特所扮演的如小丑一般的人物爱上了嘉兰丝所扮演的女神雕塑,却不知该如何示爱。这时,弗雷德里克所扮演的游吟诗人正好经过,也爱上了女神雕塑。他用一首乐曲带走了女神。心灰意冷的小丑带着一条绳子准备自缢,却被小女孩和娜塔莉所扮演的洗衣女所打断。戏中的巴蒂斯特却在这时看到了戏外的弗雷德里克和嘉兰丝,他们站在后台亲密地聊天。巴蒂斯特呆若木鸡,竟无法回到戏中。戏中的娜塔莉发现了出戏的巴蒂斯特,她知晓一切,几乎流下泪来,犯下了哑剧演员的最大禁忌。她失声叫了起来:“巴蒂斯特!”观众们开始骚动。巴蒂斯特及时地回到戏中,平息了这场骚动。
后台里,众人询问娜塔莉为何要这样做。娜塔莉解释因为巴蒂斯特很不对劲。巴蒂斯特的爸爸说,不会的,我是他爸爸,我了解他。娜塔莉痛苦地回答:“您或许了解他,但我爱他,我清楚地看到他的绝望。”
这场属于戏剧的片段却成为了电影史上的经典,这样的巧合让这两种艺术形式都在自己最完美的状态下与对方和解了。因为《天堂的孩子们》不仅仅是关于哑剧演员的电影,它是十九世纪的市井风情画,在这其中有犯罪的地域,也有孩子们的天堂。那些底层人家的孩子只买得起离舞台最远的高处座位,而法国人管那里叫“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