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阿竹
【嘉宾】
王澜
上海蜂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
单波
全职妈妈
罗晓
幼儿园老师
Linda
外企高管
赵芳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副教授
主持人的话
据《中国妇女》杂志最新公布的一组关于“独二代”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超过70%的年轻父母“只生不养”,抚养孩子的重任全部由家中的老人承担。“工作压力大”、“没有时间”是很多年轻父母把孩子交给老人抚养时给出的理由。这样做真的是唯一的选择吗?它会给孩子的心灵,给未来的社会,埋下怎样的种子?
为事业忙碌
无奈把孩子放在老家
主持人:春节的时候,王澜在微信朋友圈里分享了好多他和女儿的照片。假期结束时,他特别依依不舍,因为女儿要回老家了。平时女儿由谁带?
王澜:女儿在老家,由奶奶带。有时候会来上海住一阵子。大多数时间还是在老家。
主持人:在养育孩子的问题上,你们和老人会有分歧吗?
王澜:会有分歧的,但是,我们的分歧可能和其他人家不太一样。孩子的奶奶对她比较严格,我们比较宽松,特别是我对女儿更多的是宠爱。比如,在孩子一岁多的时候,已经会说一点话,也知道自己要尿尿了什么的。我和妻子都会觉得孩子还小,用纸尿裤嘛,尿就尿了,也没什么。但奶奶就不让她用纸尿裤,而是要求她,要尿尿了告诉大人。起初,孩子叫大人的时候往往已经尿在身上了。孩子的奶奶就会打她屁股,是真打啊!这样过了几个月,孩子就不再尿裤子了。
孩子的奶奶对孩子的日常饮食的照顾也是很仔细的。孩子可以吃辅食开始,她每天早上都会用6种坚果磨碎了,和在粥里给孩子吃。这些可能是我们作为父母的都赶不上的。
主持人:孩子和你亲还是和奶奶亲?
王澜:女儿和我最亲,每次我回老家,女儿晚上一定要缠着我跟我睡的。我对她也比较宠,非原则性问题一般都不会说她。当然,我真的说她什么,也基本上没用。她知道我不会真的凶她、打她。她的奶奶说话就比我有权威——她可是真的会打屁股的。
主持人:以后有什么计划?孩子一直由老人带吗?
王澜:5月就会把孩子接来上海,孩子的奶奶也跟着一起来。她3岁了,准备让她在上海上幼儿园,将来读书也在上海。孩子3岁之前,我没有在她身边看着她一天天的长大,错过了很多东西。希望以后不会再错过。身边的朋友中,和我情况类似的人挺多的。有人说,现在年轻的父母都是“只生不养”,其实,我们更多是无奈。
为照顾孩子
三次辞职回家做全职妈妈
主持人:去年,单波又一次辞职了,她说,做这个决定是为了照顾孩子。单波的女儿今年初三,这是你第几次为了孩子选择辞职?
单波:这是第三次了。第一次是孩子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老公到外地工作,我们原本和老人一起住,那个时候也搬出来单独过了。当时考虑到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每年都要换家教大学生,大多数时间都与陌生人在一起,看着陌生的脸,孩子没有安全感的,所以,我决定辞职。2011年是第二次,2012年是第三次。
主持人:对于你在家里做全职妈妈,你女儿怎么看?
单波:青春期的孩子是不会期待家长呆在家里的。她也不会理解家长做的任何牺牲。她认为我完全没必要辞职,有些东西只有当他们为人父母的时候才能懂。
主持人:做全职妈妈对你自己来说,是怎样的体验?所有的重心都在孩子身上吗?
单波:我也曾硬头皮决定再去工作,但发现那不是我现阶段可以做的。辞职回到家里照顾孩子后,我也兼职做点事情,比如兼职翻译,我还开了个国际网店。此外,我还会学习做饭、看看自己喜欢的书、画画,和一些朋友见面聊天等等。
为照顾孩子
年轻父母拜托老师和老人沟通
主持人:罗晓是位幼儿园的老师,工作中每天都和孩子们在一起。那些由爸爸妈妈自己带的孩子和由老人或者保姆带的孩子,在幼儿园里的表现一样吗?
罗晓:我们班里的孩子有一大半都是由老人带的,年轻的父母们忙着工作,没有多少时间陪伴孩子。由老人带的孩子的确会有一些不同。最典型的是每天都会遇到的吃饭问题。孩子在家里的时候,喂饭的情况比较普遍,上了幼儿园,就要开始学习自己吃饭。老师也会和家长沟通,希望在家里也能够让孩子自己吃饭。年轻的父母通常很容易接受,老人就不一样。他们有的是口头上答应,回家也让孩子自己吃,不喂,但实际上还是喂饭。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孩子在幼儿园吃不饱——老师不可能给每一个孩子喂饭,不太会自己吃饭的孩子就吃得比较少,到了下午会饿,爷爷奶奶们来接孩子的时候就特别心疼,还会责怪老师,“我们孩子还那么小,为什么不给孩子喂饭?”
主持人:其实,大家都知道老人带孩子,可能会存在某些方面的不妥,会不会和孩子的父母沟通这些问题?
罗晓:我们去家访的时候,当然是希望和孩子的父母直接沟通,但往往是碰不到孩子的父母,碰到的还是老人。有的时候,孩子的父母也会来和我们沟通,他们常常会说的是“麻烦老师,要多和孩子的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说说这些,我们跟他们说,他们不听的”。这样一来,变成了年轻父母和老一辈之间关于孩子教育问题的沟通,需要老师在中间做桥梁。
在教育问题上的观念分歧,也会给孩子带来困扰。老师说的,和爷爷奶奶说的不一样,到底听谁的呢?孩子会糊涂的。而老人们往往会很“强势”,觉得老师还年轻,自己都还没有生过孩子,怎么会懂呢?对着年轻父母的时候,老人往往说的是,“我不是这样把你带大的吗?”
亲子之间的“陌生感”
让孩子紧张、让家长抓狂
主持人:Linda是位外企高管,她的同事、亲戚中有很多“独一代”,他们中很多已经为人父母,他们中把孩子交给老人或者保姆带的情况多吗?
Linda:这样的情况是存在的。我觉得,这个事情也不能完全批评这些年轻父母不对。“独一代”们没有兄弟姐妹,不像我们从小看着爸爸妈妈照顾年幼的弟妹,很多东西耳濡目染地就学会了,年纪大的孩子还会帮父母分担很多事情。等到自己结婚生子,照顾孩子也是顺其自然的。“独一代”们生完孩子,马上要面对如何养育孩子,他们真的是有点不知所措的。加上很多老人乐意包办一切,甚至在孩子怀孕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操心帮忙,“独一代”自然就乐得把很多事情交给老人了。
主持人:孩子有没有在父母身边长大,差异有多大?
Linda:最近我的一个下属刚刚辞职,为了照顾孩子。她的孩子在出生后就一直由老人带,也不在他们小夫妻身边。现在到了上学的年龄,接到上海来一起生活。之前,她和我们聊起时,我还提醒她,要有思想准备,会经历一个适应的过程,她当时自信满满,认为肯定没有问题的。结果,婆婆带着孩子一起来了,家里的状况让她很崩溃。本来一直不生活在一起,她和孩子的沟通就不是那么的亲密,现在,她对孩子提的要求,孩子做不到,她就着急上火。孩子怕了,就更加不和她沟通,成了恶性循环。
再有一个例子就是我和我先生。我妈妈生了4个孩子,她当时有个理念——孩子一定要自己带。当年,她要去外地工作,条件非常艰苦,很多人都劝她,把我们留在上海,但是,她还是坚持要把我们都带在身边。现在,我和我妈的关系就比较融洽。而我先生和我婆婆的母子关系就有比较多的隔阂——他小时候不是一直在婆婆身边长大的。
我妈妈的这个理念也影响着我,我当时休完产假马上就回到职场了,但孩子一直是在我自己身边带大的。我记得多年前曾经听过一位专家讲课,说的是农村的留守儿童。那位专家忧心忡忡地说,人的情感连结是要靠彼此的接触的,看看那些留守儿童的眼睛里,都是冷漠。
专家说法
亲子关系界线模糊
会给孩子的成长埋下隐患
主持人:工作忙碌、经济压力大,很多年轻父母生了孩子后急急忙忙地回到职场,把孩子交给老人或者保姆带,“没时间”是他们的无奈。对此,赵芳怎么看?
赵芳:所谓的“没时间”只是个借口,年轻父母“只生不养”,不是时间的问题。这是教育理念、家庭观念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而角色是和责任紧密关联的。父母的角色是无法由其他人替代的,生了孩子就要对孩子负责。而老人要明白,孙辈不是你们的责任。
现在,我们看到很多家庭中的亲子关系界线不明朗。一方面,的确有不少老人在退休后身体健康,精力也还不错,他们想要找到新的生活乐趣,照顾孙辈成为了一种选择;另一方面,很多年轻的父母忙着事业,于是把孩子交给老人,自己什么都不管,老人则替代孩子的父母,去承担了各种他们应该承担的责任。这种亲子关系界线的模糊会带来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将在孩子长大以后逐渐显现出来,比如,孩子的人格成长问题、亲子关系的冲突问题等等。
主持人:年轻的父母要怎么做比较好?现实情况是,不是每对小夫妻都可以有一个离开职场回到家庭中全职照顾孩子的。
赵芳:养育孩子别人可以帮忙,比如老人、保姆,当然可以帮忙一起照顾,但是,他们不可以替代孩子父母的角色。父母都说自己很爱孩子,爱是什么?很重要的一点是时间。特别是对于孩子来说,你爱孩子,就要花时间陪伴他。有人会问,多少时间才够,这是没有量化的标准答案的。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亲密关系是在互动中建立起来的。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情况,每个孩子有自己的特点,父母和自己的孩子可以探寻适合自己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