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在美国波士顿领取了2013年普利兹克奖。他设计的作品总是力图打破现代建筑与自然及当地社区之间的关系,建造出既环保又有利于当地的建筑。如果探究建筑师的创作灵感,你会发现,“壶中”这一概念,不仅成为很多包括伊东丰雄在内的日本现代建筑师的灵感源泉,更给予他们某种窥探使用者内心需求的神秘力量。江户时代的日本人将茶室喻为“壶中”,认为这个狭小的空间能让人谦逊、宁静,继而顿悟。毕竟,“让人愉悦”是建筑存在的重要意义之一。
界 模糊了内外
在伊东丰雄的从业经历中,不止一次在访谈中提到长野老宅的“缘侧”(类似中国的檐廊)。一条窄窄的走道,暧昧了内外的界限。站在“缘侧”,能接触到自然的风雨与气息,与邻人相呼笑谈,但依然在建筑的保护中。这种模糊的界线设计给伊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大部分住宅设计,包括公共空间建筑的设计中,我们都能看到他为消弭内外界线而作的努力。
伊东的这种努力与坚持,和他对现代社会的观察有关。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就提出了“都市游牧”的观点,认为现代都市人时刻处于一种动荡的不安中。传统的家庭的联系日趋松散,社会又不会轻易接纳。这样一种生存状态,让伊东担忧。身为建筑师,他所能作的就是用自己的作品去安抚人们焦躁的心。走出子宫一般安全的内部空间,有一个阳光明媚的“缓冲地带”,似乎外面的纷繁复杂也不那么难以面对了。
光 拉近了彼此
伊东的作品造型都比较简单,多采用不张扬的白、灰、褐色,但那些灵动的弧线和巨大的玻璃窗却让人印象深刻。不同于摩天建筑“自私”的玻璃幕墙,伊东的玻璃窗“慷慨”地对内外双方开放。里面的人能最大程度地享受窗外的景色,而从外部,建筑的内在同样一览无余。他设计的仙台传媒中心可说是反映这种设计特点的代表作。
有人将这座建筑比作“大鱼缸”,柱体如同摇曳的水草,来来往往的人仿佛游弋其中的小鱼。这一切,都是一名站在外边的路人才能看到的。由于仙台的气候较为寒冷,光照不足,这样的设计不只是为了美观,更让建筑尽可能多地采集日光,节约了能源。
伊东说他最喜欢自己作品傍晚时的模样。醉红的霞光投射在朴素的建筑上,反而晕染出了惊艳的色彩。而此时,建筑内部的灯光渐渐亮起,内里的装饰、包括人们的举动都呈现在“外观”上。壁,不再意味着冷硬地隔绝。光,让彼此柔声倾诉。
缘 依顺了天人
和现代许多享有盛名的建筑不同,伊东丰雄的作品大多低调。它们通常不会给人带来太过强烈的视觉冲击,个中妙处却是“用过才知道”。正如之前介绍的,伊东希望自己的作品与周遭环境是无界的。想要“融入”,姿态上的“依顺”必不可少。因此,身为大师的伊东并没有明确的“设计标签”。正如普利兹克奖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爵所说:“他的建筑形式既不依从于极简主义,也不追随参数化设计。”影响其形式的原因,只在建筑所在的环境与将要使用它的人。
生活在地震频发的日本,伊东似乎从不奢望完成“永恒建筑”。他想带给世界的,只是二三十年间,让人们愉悦的“都市小品”,所采用的建材便尽量简单、环保。经历了“3·11”大地震,他的作品都完好无损。谦逊的依顺,无论在人类社会还是建筑世界都是一种完美的保护。目前,伊东正致力于地震灾区的复兴建设。他曾为丧偶的姐姐设计“中野本町之家(White U)”,平复了她几近绝望的悲恸。现在他要将这份爱赠与身心受创的民众。这次的设计被命名为“大家的家”,依顺着天地、人心,可以想见,它一定能让灾区的百姓再次露出真心的笑容。(本刊6月25日日本东京专稿,本文作者为本刊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