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去黄山脚下歙县采风,到了当地睹物思情,不禁想起了当年第一次到歙县采风时的情景。
那时在歙县人生地不熟,壮着胆四处乱逛,来到了一家做砚台的门店,走进去四下看看,发现它除了做砚台外,还卖各类文房四宝,想着正好不赶时间,不如就在此处消磨一会儿时光吧。于是就在店里优哉游哉地观看起来,不一会儿,便走出一位店员上前招呼我,我对他说店里的东西挺不错,他一听我的口音便问我是不是上海人,我问他如何得知,他说自己的师父是上海人,说话与我是一般腔调,说话的工夫还热情地将他师父从外面叫了过来。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我和那位师父一见投缘,不一会儿就聊得热火朝天,他问我此行的目的,我说要去胡适故居,做一些相关的稿件,他一听便表示亲自带我过去,我也不客气地接受了他的好意。当时公共交通还不发达,师父朋友也未买车,于是便骑着他的摩托车一路风尘仆仆地带我过去。前行的道路很不好走,摩托车开着颇为吃力,就在这趟有些辛苦的旅途中,机缘巧合之下路过了一家古玩店。
因为时间宽裕,我便请师父朋友停下车,先去古玩店看看。进去时,正好有人拿了件清代的银器要卖给店老板,我凑近看了看,很是精美,是个好东西。老板也是识货之人,一番讨价还价后就将银器收下了。待卖东西的人走后,我上前对店老板说,加价20%,不知可否将这银器卖给我?询问时我心里还是很有底的,因为这种情况下加价20%再买是行例,有很大的成交机会的。谁知店老板一听却似被触了逆鳞,斜眼看我一番后,高声嗤笑说,古玩界的规矩你知道吗?这么低的价就想买,白日做梦呢!他那嚣张的气焰吓得我大气都不敢出了。老板似乎以为我老实可欺,又高声对我说,他卖东西只卖给一个月收入至少几万元的有钱人,这样的人买东西不觉贵,舍得花钱,像我这样一看就月收入低的人他是从来不卖的,我们也买不起贵东西。
听着他几番无礼的说辞,我只笑了笑,也未和他理论,只是那件清代的银器虽然精美,但要花上几万元买回来不是很值得,于是我也没再多说什么,银器的事就此搁下。
又转了转,发现了一枚不错的宋代钟形镜。该镜尺寸12㎝x8㎝,镜背正上方有铺兽啣环钮,钮上有镶嵌绿松石的痕迹,左右两侧各有一行铭文,分别是“神清气悦”、“照我百年”,因为年代久远,整个镜体呈现明显的铜绿色,带有鲜明的宋镜特点。
收藏铜镜的人多喜欢唐镜,铜质好,且多经过多次淬炼,整个镜体往往光亮照人,如盛唐一般大气华贵;而宋镜则追逐者甚少,因为宋镜铜质不好,含锡量高,且因淬炼不精,往往很容易生锈,使得整个镜体比起唐镜来显得脆薄黯淡,绿锈斑斑,不甚好看。但是宋镜也非一无是处,在铜质、工艺上比不过,就在造型上下功夫。宋镜有着许多唐镜没有的形状,如心形、桃形、钟形、炉形、鼎形等,给铜镜艺术带来了许多新的想象与创意。所以对宋镜大可不必一概弃之,一些少见的造型镜或故事镜等也是很有收藏价值的。
虽然先前银器没谈成功,但我还是鼓起勇气又问了老板这枚铜镜价位如何,谁知老板竟然一改先前无礼的态度,很爽快地就将镜子拿出来,开了个不高的价钱给我。我一听就乐了,原来这老板也不是像他自己以为的那样是个内行嘛。当时铜镜还不火,在收藏界没什么人关注,老板只将满腔热情付与银器了,殊不知铜镜的文化比起他那银器古老多了呢!
重回歙县,回想起当年的这段往事,又想到现在红火热闹的铜镜收藏现状,不禁有物是人非、不胜唏嘘之感。如今再想如当年一般以合适的价格收到好镜子真是“难于上青天”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