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7月08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随笔
何去何从
晏秋秋
  晏秋秋

  讲课人手忙脚乱地摆弄电脑,却迟迟打不开介绍情况用的PPT文件;回答问题时,有一个数据想上网查询,却搞不定无线网络,最终不了了之……

  上周,随团拜访美国报业协会。关于美国报业林林总总的鸿篇大论,并没有留下什么深刻印象。这两个细节,却始终在脑中盘旋。谈“报网一体”,美国报业可比中国早许多,为什么还是如此模样?

  近几年,陷入困境的美国报业,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改革。每一个大动作,常惹得中国报业隔岸相望。收费墙,“雪崩”报道,一连串新名词“炸”得人心惶惶。但是,真实的效果,又如何呢?

  美利坚大学的授课老师说,如今绝大多数的美国报纸,发行量一路下滑。接近90%的报纸,发行量不到5万份。从2012年的美国报业收入来看,虽然做了不少大动作,报业收入颓势难改,发行量、收入一路下滑,广告主纷纷撤离。

  应对新媒体挑战,各家报社做法不一。《今日美国》内部成立创新小组,打通采编与经营之“墙”,却屡遭编辑部门的“非暴力不合作”;《纽约时报》花大价钱搞了“雪崩”报道,赢了口碑,赢了新闻大奖,却没能赢得市场,付费频道的订户不如预计多;更有不少美国报纸,知道要通过搞活动来提高影响力和收入,却不知“除了讲座,还能做些什么”。

  在美国,我深刻体会到,美国传统媒体人,如今也有很多困惑。为了增加报纸收入,零售价上涨了,订阅数却大幅下挫;独家采访的深度文章,被八卦网站改头换面刊登,颗粒无收;为了迎合新媒体,大规模培养所谓“全能记者”,要求记者必须学会拍视频、拍照片、写文章、编版面,结果全而不专,版面质量下降,只能改弦更张。

  反过来,美国也在关注中国的报业发展。谈到某些困惑时,主讲人常常发问:这种情况,中国是如何处理的?很明显,美国媒体人对中国报业的“打包上市”、“与政府部门合作开展活动”等新的发展动态,非常关注,或许,他们也在寻找灵感。

  天下大势,本来就是分合难测。跟在迷路者的背后,我们却不能迷途。这,应该说是媒体变革“后发优势”的应有之义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评论·随笔
   第A04版:韩亚航空波音777客机旧金山失事特别报道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早间点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文娱新闻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养生/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康复/康健园
   第B05版:康健园/心理·实验
   第B06版:心理·调查/康健园
   第B07版:康健园/心理·情感
   第B08版:运动汇
   第B09版:运动汇/活力上海
   第B10版:热点聚焦/运动汇
   第B11版:运动汇/焦点赛事
   第B12版:热点聚焦/运动汇
   第B13版:运动汇/焦点·域外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夜光杯
   第B16版:阅读/连载
从“无根树”想到“波将金村”
何去何从
想得美
高温津贴外更需要劳动者保护
无根之木
在这个“小时代”,他们说的都对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3何去何从 2013-07-08 2 2013年07月0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