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电影剧本《青海湖畔》,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那些刚刚从我眼睛里溜走的文字,此刻又集聚在一起,像一把硕大的锤,猛烈地敲打着我。这哪是什么剧本?这分明是一位老人从漫长岁月中洗练的梦的精髓、爱的结晶,真诚,朴实,醇厚,纯洁,像一股从心底里流泻出来的清泉。我不禁感叹,现在还有谁写这样的剧本?还有多少人会掏心掏肺地在剧本中融入自己真诚的情感?我无法用文学的语言对它作出评判,我更不愿意用商业的标尺去丈量它的高下优劣;但我相信能打动每一颗善良的心的作品必定浸润着创作者的真情。
是的,这是一部流淌真情的剧本,捧在手里更感觉到沉甸甸,它出自我们敬重爱戴的表演艺术家、年逾九十的秦怡老师之手。我不清楚她酝酿了多久,也不了解写了多长时间,但是一位九旬老人能以如此清晰的思路,饱蘸自己的情感去铺陈情节、设计人物、编织故事、刻画主题,抒发心声,用一笔一画,一字一句,在白纸上留下近三万个含情带泪的符号,这本身就是一个个能打动你的精彩画面。
通观整部作品,没有奢华的场景,没有时髦的词藻,更没有胡编戏说的做作和噱头,简而言之,现在流行的商业的标签。字里行间流动的是情感,张扬的是梦想,沉淀的是那个时代所崇尚的无私和奉献。咀嚼和回味让我们回到了那个有点单纯但充满精神力量的年代,似乎在聆听秦怡老师叙述自己坎坷曲折的一生,展现自己的内心的情感世界,重温对事业的憧憬和追求,回味曾经拥有的刻骨铭心的爱情和失去它的痛楚,深深表达对这个国家这块土地这里的人民无限的眷恋和无悔的忠诚——我丝毫不怀疑影片女主人公、气象工程师梅欣怡的形象就是秦怡老师自身在银幕上的一次曝光。
也许,当下要让这样的剧本变成画面会面临很多困难,能否在市场登堂入室也会阻遏重重,但秦怡老师超越常规的创作已经感动了我们。她一生似乎一直在制造感动,在银幕上,在生活中;女性的善良和仁慈,母亲的博大和宽厚,衬着美丽端庄的外表迸发着慑人的魅力。撇开她塑造的那些已经成为经典的动人的银幕形象,生活中她也是观众公认的贤妻良母。她对智障儿子所倾注的全部的爱成了社会传颂的美谈;她倾自己所有的积蓄向汶川地震捐款的壮举影响了九州方圆;她无怨无悔地参加各类社会和公益活动,甘当呼唤真善美的“志愿者”。也许,有人会说这么一把年纪了,没有必要再东跑西颠、抛头露面了;但秦怡不这么想,她认为社会和观众给了她太多了,只要自己有一点能耐就应该责无旁贷地去报效去回赠。近几年,随着一些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的离去,作为上海电影界老艺术家的代表人物,她更忙了,她觉得自己有义务代表老一辈去担当应该担当的责任。每次接受邀请,她从来不讲条件不争报酬,每次参加活动她都真心投入,精心准备,有时上台朗诵,大段大段的台词,她能练得滴水不漏不打一个格棱。前年她参加全国文代会,闭幕晚会上,她上台朗诵,到了台上才发现眼镜拿错了,看台本一片模糊;但她没吭声,硬是凭着自己的记忆完成了演出。无须称赞她的记忆如何如何,这一切都是“认真”二字所衍生的成果。我想,这就是“品”,就是素质。
秦怡老师总是那么端庄美丽神采奕奕,总是那么精力充沛神情灿然,但她是一个饮食随意、生活低调的人。在无数人寻觅抗老防衰灵丹妙药的今天,秦怡老师以她的精彩“演技”告诉我们,一个怀揣梦想、执着追求的生命,就会年轻,就会美丽,就会富有创造力,就会快乐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