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刘利民介绍,在总体方案的框架下,将陆续出台包括小升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考和高考改革办法等多个配套实施意见。
小升初:减少特长招生
■ 教育部已制定《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即将印发,在合理划定入学范围、有序确定入学对象、规范办理入学手续、全面实施阳光招生、不断减少特长招生、大力推进均衡发展,实行学区化办学等方面,将对各地提出明确要求。
■ 鼓励各地积极探索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情况为依据的招生方式,完善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
高中:学完一门考一门
■ 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今后的考试主要考查学生高中学业完成情况,将分别采用合格和等级方式来呈现考试成绩,不再用百分制,避免“分分计较”。学生也将根据自己的兴趣、志向和优势,自觉选择部分等级性考试科目来参加考试,每一门课程学完即考,“一门一清”,避免毕业时“一次考三年”的压力。
■ 统筹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各自的功能定位。在建立健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基础上,减少高考科目,探索不分文理科设置考试科目。探索外语科目一年多次的社会化考试,学生可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使外语考试、成绩、表达和使用更加趋于科学合理。
专家:建多元评价机制
闸北八中特级校长刘京海说,高考改革很重要一点应该是建立多元的评价与录取标准,社会需要不一样的人,如果学生对不喜欢的学科也要拼命学,且要学得与别人一样好,这肯定不利于他们的个性发展。学生的每一个长处最好都能进入高考的选拔体系,而不是一味强调数理化等主课成绩好或总分高。
而在教育时评专家熊丙奇看来,我国过去20年的高考改革,一直在高考科目上做文章,从7门到6门,再到3+X,应试教育的局面并没有改观,原因在于高校在录取时还是按单一的分数从高到低结合志愿投档录取,录取中又是每分必究。现在“一考定终身”制将被打破,这对广大学生来说无疑是福音。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