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亿元的“大红包”,分摊到每个人“缩水”至360元,当地居民是否对此举是否“买账”?物价补贴资金是否用在了“刀刃上”?
市民是否“买账”?
三亚市财政局副局长李武军介绍,实际上,近几年来,地方政府向居民发放“红包”的政策并不鲜见,比如南京、宁波等城市相继向居民发放补贴,但这些补贴大多是临时应对物价上涨,并且只针对低收入群体。与之相比,三亚市的物价补贴政策具有“普惠制”和“常态化”特点。
三亚市向城乡居民和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发放物价补贴已经实行五年,大多数市民对三亚市政府向居民发放“红包”的方式比较认同。
三亚市河东区管委会办事员何飞英来自海南万宁,属于合同工,一个月工资大约2100元,但在三亚的高物价下,生活也是捉襟见肘。“三亚发放的物价补贴虽然钱不多,但有总比没有好,能补多少是多少。而且对于我们外来务工人员来说,确实增加了我们对三亚的归属感。”何飞英说。
三亚市河西区朝阳社区居委会就业协管员麦青秀告诉记者,当地居民对于申请物价补贴积极性很高,这两天上门咨询的老百姓非常多。
三亚河西区市民陈丽华两口子这些年身体不好,女儿还在上高中,一家三口人靠每个月990元的低保生活,老公拖着病体打零工补贴家用。“一家三口的物价补贴180元(一个月),对我们家来说确实非常重要。”
但也有部分高收入的家庭对这笔物价补贴无所谓。一家星级酒店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一家三口五年来没有申请过物价补贴。“每个人仅360元,但2.2亿元的总数实际上非常庞大,‘撒胡椒面’的方式不如把这笔钱集中起来办点大事。”
朝阳社区民政助理员吴丽云说,完全取消“普惠制”可能对三亚大部分市民不太公平,但应该考虑将这部分资金向弱势群体和困难家庭倾斜,重点提高这部分群体的生活水平。
发放是否合理?
海南大学教授王毅武认为,政府给老百姓发放物价补贴这种“政府亲民”的典型应该鼓励和支持,是为百姓办好事。王毅武说,但这种物价补贴“红包”不应均等发放,应该多照顾那些经济较为困难的百姓。
“按人头平均发,不如再把钱集中一些,向低收入的家庭、低收入人群倾斜是不是会更好一些。因为对于低收入群体而言,补贴可称之为‘雪中送炭’,但对富人而言并算不上是‘锦上添花’。”
三亚的红包发放同样也引起了全国其他城市居民的眼红,对于发放补贴的做法应不应该延伸到其他城市,王毅武认为应该区别对待。
如何更好惠民?
三亚市目前已经是第九次发放物价补贴,申请物价补贴的人数从第一次申请的51万人上升到此次的62万人;补贴资金由每人每月30元上升到60元。而补贴总金额从9200万元上升至2.2亿元。
网民和有关专家认为,三亚市向居民发放补贴确实体现了政府改善民生、执政为民的理念,也为低收入群体等弱势群体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但公共财政“撒胡椒面”的方式也有待完善。
“公共财政应该通过财政运行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特别是穷人等弱势群体的福利。”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说,公共财政核心是通过二次分配救济穷人,改善一般老百姓的生存状况。
竹立家认为,政府向居民普惠性发放物质补贴,一些收入高的群体可能没有把这个补贴当回事。“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部分网民建议,政府在对老百姓进行补贴的同时,还要创造就业机会,提高老百姓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才是长远之策。
竹立家建议,政府应该加大对贫困群体的关注,着力解决就业问题,并建立工资与CPI联动、合理减税等机制,使社会各个阶层都能获得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合理补助。
新华社记者 郑玮娜 王晖余
(据新华社三亚5月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