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什么行当,够敬业够专业,都当得起不约而同的一声赞。
回到本周新闻,前几天有同事专访给一休配音的王晓燕老师,年近六旬的她声音依然年轻,代价是不吃辣的、不喝凉的,和雪糕、西瓜、冷饮等消暑品一概绝缘。给过同样护嗓方法的,还有以前采访过的费玉清,喝水只喝温水,说话绝不大声。愿以苛待自己的方式追求专业极致的艺人,并不多,但若遇上,肃然起敬。
此前获得白玉兰奖特殊贡献奖的王盘声老先生,沪剧一代宗师,九十高龄每天听沪剧,还用小本子写心得,但冰箱门朝哪个方向开,不晓得。心无旁骛,莫过于此。老先生说:“我不懂,现在青年演员平时空下来做点什么事情?”这不是戏曲界独有现象。曾有熟识的年轻歌手,摆出虚心求教的样子,于是还真傻乎乎建议,多听些唱片,多看些大牌歌手的现场……时隔多年,从没在任何演出现场遇到过他们。大概有人天赋异禀不需要琢磨专业,有这点时间,吃喝玩乐赚钞票,干点什么不好。
本周最受关注电影,非《归来》莫属。挑中《陆犯焉识》改编,佩服张艺谋的眼光。但听说电影只体现小说最后30页,多少有点失落。影评人看过褒贬不一,大约有些极端的评论让大导不怎么满意,于是放话:“好电影在人的心里,它不在公开的评论里。”这多少有点奇怪,难道影评人们被大导自动划出了人的范畴,公开评论就不能代表作者心声?这跟冯导曾经抱怨影评人浅薄基本是一个路数:顺我者昌,逆我者不上道。似乎算不得什么专业的态度。
“希望借助这档节目的拍摄,更深入地了解韩国电视界,这对于我们而言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带你看星星》开播前江苏卫视如是说。专业领域的勘探和学习对于自我修养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而事实上,我们看到的只是浮光掠影的拍摄和浅淡的明星访谈,观众的厌弃体现在收视率上——江苏卫视跌出周五晚间同时段综艺的前十位。
荷兰新音乐团日前在上海参加“上海之春”的演出,据我们资深记者报道,中场休息时大批听众离场,原因是作品学术性太强,普通观众听不懂。“上海之春”曾经尝试过新作音乐会上让曲作者现场讲解,效果相当不错,也许值得推广。如何拉近专业和观众的距离,得有方法。夏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