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戏曲学会将为上海昆剧团创作演出的《景阳钟》颁发“中国戏曲学会奖”。这是该剧去年获得“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奖”等多项荣誉后,又一次获得国家级的大奖。
昆剧《景阳钟》改编自明清传奇本《铁冠图》。《景阳钟》推陈出新,首先在于出主题之新。《铁冠图》这出戏解放后曾被禁演,因为原作者是站在明代统治者的立场来看待这段明亡的历史,对崇祯皇帝百般美化和同情,李自成则被称之为“闯贼”,烧杀抢掠,残害生灵,无恶不作。现在重新改编,脱胎换骨,对《铁冠图》陈旧的历史观作了否定。《景阳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了崇祯自缢、明朝覆亡的历史教训。因此,它的出演有着强烈的警世意义和现实教育意义。这是传统戏整理改编与新编历史剧结合的一次成功的尝试。《景阳钟》告诉人们:腐败不除,必定政毁国亡。明末官场极端腐败,卖官买官成风;宦官佞臣贪图享乐,挖空心思敛财;内忧外患,民怨鼎沸,老百姓纷纷跟着闯王起来造反,载舟之水,终于覆舟。大明王朝在沉重凄寂的景阳钟声中灭亡了。
《景阳钟》选取了《铁冠图》中几个折子,基本上重起炉灶,做到了继承传统而有大突破,化腐朽为神奇。我目睹了从《景阳钟变》初稿到今天的《景阳钟》的多次修改,每次都有“小修改,大提高”。如何看待崇祯皇帝这个人物?是这出戏劈头碰到的一个重要问题。《明史》批评他是“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剧失措”。郭沫若在《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中也指出:“他仿佛是很想有为,然而他的办法始终是沿走着错误的路径。他在初即位的时候,曾经发挥了他的‘当机独断’,除去了魏忠贤与客氏,是他最有光辉的时期。但一转眼间依赖宦官,对于军国大事的处理,枢要人物的升降,时常是朝四暮三,轻信妄断。”历史剧的重要特点之一是主要情节和人物要符合历史本质真实。《景阳钟》对崇祯帝的描写遵从了这一原则。戏一开场,紧张急促的气氛便十分鲜见。李自成大兵直逼居庸关,京城有累卵之危,崇祯急召大臣议事,命大将袁国贞率都外兵马,即刻出师对应。但是,崇祯一面在殿上为袁国贞赐酒践行,一面却听信国丈周奎的进言,担心他“带走兵马和饷银,一去不返”,又派太监杜勋担任监军团练使,饷银由杜勋发放,以牵制袁国贞。这个重要情节典型地展示了崇祯皇帝“性多疑而任察”、“朝四暮三,轻信妄断”的性格。他在临危之时,依然用人多疑,不愿把饷银直接送达袁国贞,以至于勇将难为无米之炊,军心涣散,终于在闯王面前兵败如山倒。
历代的亡国之君总是被后人痛骂的。《景阳钟》对于崇祯皇帝不是一味地责骂,而是留出了一定的篇幅,让其进行自责和反思。面对明代江山的覆亡,黎安饰演的崇祯跪地下《罪己诏》,虽然已来不及了,但也表现了这个亡国之君对自己罪责的担当。在最后一场《煤山》里,崇祯手持白练奔上,一大段“武陵花”的唱腔,深沉凄婉,字字含血:“回想十七年来,疑是梦初醒。欲回势倾,背残日,风摇停,宵衣旰食怎暂停,怎暂停?却因何家亡国破天昏暝,社稷裂崩。奸邪包围,忠良几尽?”这段自问,由伴随他一起自尽的太监王承恩作了回答:“前者袁崇焕等含冤而死;如今都外这一仗,本是挽我大明最后机会,最后功败垂成,难道不因皇上疑心袁将军而误了大明江山吗?”崇祯接着以大段唱腔与大量身段表演,展示了明朝末代皇帝崇祯认错追悔的心理变化,在白练上写下血书,望世人以自己为鉴,发出了“朕尸可碎”的悔恨和哀叹。这时,景阳钟声又敲响了,戏的结尾深意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