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0: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5月10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喜得“佛地宝砚”
朱亚夫
  ◆ 朱亚夫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往浙江宁波旅游,后乘着游兴,又去闲逛古玩市场。在一家较冷清的店家中,扫描众多藏品,无一中意,正欲离开,忽见玻璃柜台一角,有一方弥陀卧佛砚台。好像那尊卧佛正对我微笑一般,我停住了脚步,拿过这方砚台仔细端详,原来这是一方巴掌大的歙砚,旁镌隶书“佛地宝砚”,其上盖是一尊弥陀卧佛,只见菩萨左手拿布袋,右手衬头,大耳垂胸,笑得正酣,上下合之,天衣无缝。我暗忖此砚既可实用,又宜鉴赏,置于案头,放之橱内,皆不失为一件绝妙的文房之宝,可给书房带来吉祥喜气。于是也不还价,当即买下。

  石砚可说是砚台的主流,明代作家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说:石砚具有“质之坚腻,琢之圆滑,色之光采,声之清泠,体之厚重,藏之完整,传之久远”的优点。砚台除了石质外,还有陶、瓷、瓦、砖、玉、竹、木、漆、金、银、铜、铁、橡皮、象牙等等。材质虽多,其中最为理想的砚材还是石质,被推为“四大名砚”无不都是石砚。

  我的这方“佛地宝砚”是歙砚,也属“四大名砚”之一。“歙砚”的开山祖是易砚。据史料记载,易砚料取于江西婺源县(唐属歙州)龙尾山一带溪涧中,故又称之为“龙尾砚”。其石质坚韧润密,石纹自然而富有美感,苏东坡曾赞歙砚:“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而毂理,金声而玉德。厚而坚,朴而重。”给人一种清新透逸之感。精致的砚台多配以红木之盒,而以卧佛作盖,市场少见,故称“佛地宝砚”名不虚传。

  文房收藏界认为:在文房四宝中,纸只能以日计,笔只能以月计,墨只能以年计,只有砚才能随人终身。因此,砚台历来深受文人雅士的青睐,一些文人为了得到一方上好的砚,不惜放下身架,屈尊求取。宋代大书法家米芾以“砚癖”闻名于世。他对宋徽宗御案上的一方端砚心仪已久。一天,米芾用御案上的这方笔砚为宋徽宗书一大屏,端的好字,皇上看后龙颜大悦。米芾见状,赶紧手捧用过的端砚,向皇帝下跪请求道:“这块御砚已被臣用过,再也不堪被皇上所用,不如赐给臣下吧。”徽宗大笑,欣然同意。米芾手捧端砚,手舞足蹈,拜谢而出。高兴之余,墨汁全部泼洒在衣袖上。徽宗皇帝感叹道:“米颠之名不虚传也。”清代大画家黄慎的《赏砚图》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文人爱砚的心态。如清书法家邓石如的“铁砚山房”、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王福庵的“麋砚斋”、现代学者刘博平的“独砚山房”、国画大师齐白石的“八砚楼”、著名画家蒲华有“九琴十砚楼”等等,无不与砚有关。读其斋名,就可感受到一种浓浓的书香之气。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新民观察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新民资讯
   第A08版:新民图视绘
   第A09版:新视界
   第A10版:新视界
   第A11版:文娱圈
   第A12版:人物·动态/文娱圈
   第A13版:文娱圈/动态·广告
   第A14版:观点·评论/文娱圈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专稿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视觉产生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博物巡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新民拍卖俱乐部
   第B12版:新民画廊俱乐部/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目击
父亲收藏的昆曲唱本
一只补了五十二颗铜钉的碗
宝从何处来
喜得“佛地宝砚”
新民晚报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B10喜得“佛地宝砚” 2014-05-10 2 2014年05月1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