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廷兰是一位失独老人,2010年起,她将自家客房出租给在沪打拼的年轻人,并像妈妈一样呵护“孩子”。如今,即便7个“孩子”陆续奔赴前程,却依旧和房东“妈妈”保持联系,张珊珊就是其中一个。
租房谱写母女情
上午,通过知情人知道了这段佳话,今天上午记者早早守候在松江人乐小区。上午9时,张珊珊来到小区,敲开了邓廷兰家的房门,邓廷兰老人脸上写满惊讶,“珊珊,你怎么来啦?”珊珊把鲜花和水果送到邓廷兰手中,“邓阿姨,我老早就想来看您啦,母亲节快乐。”
老人眼睛有些微微泛光,嘴角难掩激动。“你上次说工作特别忙,我就叫你不要来,没想到你不但来了,还瞒着我!”邓廷兰挽着珊珊问长问短,两人如母女般亲密。
2011年,张珊珊来上海打工,在邓阿姨家租住了一年多。邓阿姨睡主卧,她睡次卧。“邓阿姨对我特别好,我们每天饭后都会挽着胳膊在小区里散步。”张珊珊告诉记者,她从没遇到这样好的房东,甚至比自己的亲生母亲付出还多。刚住进来那会儿,她有一次腹痛难忍,把房门反锁后,痛得在床上打滚。邓阿姨听到了动静,连忙敲门,“珊珊,让阿姨来看看你,把门开开吧。”固执的珊珊不愿开门,急坏了门外的邓廷兰。“我听见邓阿姨在客厅里走来走去,嘴里还念叨着,哎哟这可怎么办?急死人了。”张珊珊说,过了几分钟,邓阿姨又忍不住给她发短信,“珊珊开开门,让阿姨来给你煮碗热面条吧,不能饿着肚子。”
这条短信,让张珊珊当场落泪。那一刻,她有了错觉,门外站的不是房东,而是自己的母亲。“后来邓阿姨去外面到处打听治生理期腹痛的偏方,还专程为我找了一个中医,陪我去看病。”张珊珊说,直到她搬出去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邓阿姨还经常烧一些她爱吃的菜,换乘公交车送到她的单位,让她和同事们都很感动。“邓阿姨永远只付出,不求回报,就算是铁石心肠的人,遇到她也会被融化的!”
痛失老伴和爱女
说起张珊珊和邓廷兰的缘分,得从邓廷兰决定出租自家的一间房说起。今年73岁的邓廷兰之前从事会计工作,拿着一份不错的薪水。后来,女儿生孩子,她和老伴就搬去了女儿女婿位于徐家汇的大房子,帮忙照料外孙女。2008年,老伴因病去世,2年后,孝顺的独生女也离开了这个世界。
邓廷兰不愿回忆这段伤心的往事,她只记得自己心如刀绞,女儿弥留之际,她长久地跪地不起,期待奇迹的发生。最终,无情的病魔还是夺走了女儿年仅39岁的生命。医生告诉邓廷兰,女儿去世前,嘴里反复轻声呼喊,“妈妈,对不起,女儿不能再照顾您了……”
为了不触景伤情,2010年春节后,邓廷兰决定搬回自己位于松江的老房子。房间空关了10年,自家钥匙在邻居家放了10年,当再次打开房门时,她看到家里的装修摆设还是10年前的样子,但与她共享天伦之乐的老伴和女儿,都已相继离她而去了,她忍不住放声痛哭。
邓廷兰的家只有50多平方米,最初连空调都没有装。“我自己胆子非常小,一个人睡很害怕。”她告诉记者,那段日子里,她无法克服心理阴影,半夜常常失眠,偷偷在被窝里抹眼泪。亲戚们给她出了主意,“不如出租一间房吧,既能补贴家用,生活上还能有个伴。”
把房客当成儿女
2010年春天,邓廷兰把房子挂在中介公司,租金不高,但要求不低:年龄30岁以下、大学生或白领、未婚、女性。她还为家里装了空调和宽带。很快,她家迎来了第一位房客———同样做会计的白领小朱。早晨起床晚了,邓廷兰为她做好早餐,不让她饿着肚子去上班。下班回来,问一句“累不累啊,有没有遇到什么开心或不开心的事”。当工作上有一些成绩时,她会比小朱还要高兴;如果小朱遇到了挫折,邓廷兰也会给她安慰。
邓廷兰不会上网,小朱下班后就手把手地教她,可她不懂拼音,对着键盘上的英文字母发愁时,小朱教她用笔画打字,很快她就学会了。
一年后,小朱结婚了,搬离了邓廷兰家。离别时,两人都依依不舍地哭了。再后来,武汉的张珊珊、湖南的小万、天津的小黄、以及小王、小缪,前前后后共有七位在上海打拼的年轻人,陆陆续续地走进了邓廷兰的生活。
邓廷兰也给她的房客们定约定:出入楼道要对邻里友善、扔垃圾要分类、不能带异性回家过夜……年轻人不觉得她严苛,反而十分感谢。张珊珊告诉记者,邓阿姨是房东,是长辈,又是她在上海的“妈妈”,教她为人处事,让她十分感激。
原来,她住在邓廷兰家时,谈过一次恋爱,后来和小伙子分手了。对她来说,是一次不小的打击。邓廷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那时,张珊珊又因工作调动,不再租住,但邓廷兰却对她十分牵挂,每晚通过QQ和她聊天。得知小伙子曾借给张珊珊一笔钱帮助她父亲开店,分手时又提出不要她还钱时,邓廷兰以长辈的身份告诫张珊珊,“女人一定要自强自立,要有尊严,婚前不该拿男人的钱,你应该还给他。”一席话点醒了小张,她很快就将钱悉数归还。最终,珊珊和前男友间的爱情不在了,但友情仍在。
惦记远方的“儿女”
4年多来,邓廷兰家成了这些年轻人来沪闯荡人生的“第一站”,她对这些孩子格外呵护。“住在一个房子里就是一家人。看到他们,就觉得是自己的孩子。”对于每一个住进自己家的年轻人,邓廷兰都是像对待自己的女儿一样。这些远离家人的年轻人,也在邓阿姨这里找到了温暖。每次到了离别的时刻,邓廷兰总是格外失落,流泪是在所难免的。
作为唯一的一位男性租客,来自天津的小黄和邓廷兰的感情特别好。他说,之前租房子时因“硬性条件”不符,差点被“拒之门外”,幸亏公司和中介说情,邓廷兰才勉强同意给一个月的“试租期”。小黄不太会干家务,有一次,邓廷兰发现他洗衬衫时,姿势非常别扭,衣领污渍也洗不干净。从此,她总是“顺手”帮小黄把衬衫洗好晾好。小黄不好意思,出门买了水果送给邓廷兰,被她拒绝,“我可不是出卖劳动力啊!”
后来,小黄因工作任务紧急离沪,临走时连东西都来不及打包,他悄悄在抽屉里给邓廷兰留了一些钱,感谢她的照顾。邓廷兰替他把东西整理完,邮寄到天津,一并把钱退了回去。“这笔钱我不能要,年轻人在外赚钱不容易。”
如今,远在各地的“儿女”们经常在QQ上和她“碰面”,春节时,小黄还专程飞来上海看望她;在青浦安家的小万更是每个月都来家里陪她聊天说话。不久前,已回安徽老家的小朱特地送来了喜蛋,刚升级做了妈妈的她,更加懂得了邓廷兰作为母亲的伟大。
“我很不幸,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但我又很幸运,遇到了这些可爱的年轻人,他们对我都很好。”邓廷兰感慨地说,打开一扇房门,开启一扇心门,付出一段真情,收获一位儿女。如今,她家依旧为年轻人敞开着,让命运为她延续一段段永不结束的母爱。
本报记者 左妍 通讯员 王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