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幢带有英国古典风格的上海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建筑,终于还是走到了和大家说再见的日子。作为上海自然博物馆的老馆,昨天它华丽地谢幕了,像年华老去的一代名媛那般优雅地退下了舞台。闭馆前一天,有1.2万人来和它道别,哪怕天空断续下着淅沥的雨。朋友圈里,不停地被这幢老房子刷屏,好像全上海人都去了那儿,一个回头便真是可以道一句“嗨,原来你也在这里”的。
报社和部门的微信公众号,上周也都因为自然博物馆而出现了阅读量过万的热帖。一则是对老馆的唏嘘感伤,一则是对新馆的心向往之。说再见和期待重见一样,都让很多人动了感情。据说直到铁门已锁,仍有不愿离开的人。
当然,你可以将之归结为怀旧。一个朋友在微信公众号上留言说,“真的有心痛的感觉。满满的人,和我一样来看博物馆。某个角落那么的熟悉,有十几年前的自己,几十年前的自己。怀念的不仅仅是自然博物馆,还有那年参观博物馆的自己。”一个老式开关、一片旧时地板、一段斑驳扶梯,都是回忆。人总是要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只是,若排除了记忆作祟的成分,我们有多久不曾发现那种传统展示方式的美了?歌词里说,久不见莲花,开始觉得牡丹美。见惯了“高大上”的各类新场馆、见惯了形形色色的互动展项和声光电效果的我们,曾几何时甚至已经把“标本模型+展板介绍牌”的传统展示手段视作“枯燥”和“过时”的代名词。忽然某一天,我们在自然博物馆老馆那幅素描的昆虫示意图、那块手写的鲸鲨说明板前,看得入了神。
让博物馆互动起来,自然是好的,但前提是为了引人入胜而非炫技或赶时髦。高科技手段,自然多多益善,但要记得再先进的高科技终会成为明日黄花。最后留在记忆里的,应该只有那些朴素的、不会过时的诚意吧,是无论一块手写展板或一个互动装置都可以传达的诚意,是让科学知识散发自然魅力的诚意。牡丹虽好,请不要忘了莲花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