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5月13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自由谭
“逃”到美国,“书包”也很沉
徐 佳
  徐 佳

  这些年来,中国的教育所受的批评颇多,最为集中的意见无非是中国的教育扼杀孩子的创造性、学生负担太重。距离高考最近的高中生更是苦不堪言。因此,不少“有追求”的家长选择让孩子“逃离”中国的“应试教育”,把孩子送到国外,而且年龄越来越小。然而,在美国读高中,并没有传说中那么美。

  有可能是距离产生美吧,国人对国内教育大肆批判之后转而羡慕美国的教育,在他们眼中,美国孩子受到的教育更为全面而且轻松惬意,有很多课外活动可以参加,自己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和发展。事实上,国人隔着“万水千山”对美国教育的认识是片面的。的确,美国主张的是素质教育,孩子的课外活动确实很丰富,但追求“专业性”是美国学校对待课外活动的一贯传统,没有谁在课外活动“走过场”;此外,美国孩子的阅读量相当大,即使是小学生也是如此;对于功课,很多人觉得美国的课业负担轻源自不少课程是分层的,你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课程的难易程度,然而美国的大学在选择学生时,不仅看学生SAT成绩,而且还要看一个学生平时所选课程的难易程度。由此可见,在美国读高中也并非一件轻松的事。

  “留学热”的另一个主要原因还是中国家长的“逃离”心态,在他们眼中,是环境决定孩子的成长而不是孩子去适应环境的变化。虽然环境改变了,但是文化没有变,即使在美国读高中,孩子在国内面临的问题也仍然会在美国出现。若只是一味追求安逸的学习生活,又何必漂洋过海来到美国学习呢?而且出国学习孩子的年龄不断低龄化,他们的身心可能还未成熟,在异国他乡也将面临更多学习之外的多重挑战,这样的求学之路并不轻松。

  不可否认,中国式的教育固然存在着缺陷,以升学考试为目的的应试教育在片面追求高升学率的同时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发挥,导致高校生源重智育、轻素质的倾向,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多数学生会产生挫败感而厌学,个性也会受到压制,也难怪中国教育在社会中不断受到非议。但是中国应试教育的出现有着复杂的历史渊源和社会因素,要在短时间内完全根除是不现实的事。

  “逃离”国内教育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而是应该学会如何去适应和改变这种教育模式,使自己去适应身边环境的变化。或许摒除功利性的追求,孩子可以学得更轻松快乐。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中国新闻·广告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娱新闻
   第A16版:文娱新闻
   第A17版:巴西世界杯开幕倒计时30天特别报道
   第A18版:巴西世界杯开幕倒计时30天特别报道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财经新闻
   第A21版:专版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别处风景/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出行优荐
   第B04版:别处风景/新民旅游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第B13版:旅游资讯
   第B14版:旅游资讯
   第B15版:旅游资讯
   第B16版:旅游资讯
   第B17版:旅游资讯
   第B18版:旅游资讯
   第B19版:旅游资讯
   第B20版:旅游资讯
   第B21版:旅游资讯
   第B22版:旅游资讯
   第B23版:旅游资讯
   第B24版:旅游资讯
公共项目如何取得“最大公约数”
莲花美
刻 奇
解开垃圾焚烧的“心结”
“马上办”
“逃”到美国,“书包”也很沉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2“逃”到美国,“书包”也很沉 2014-05-13 2 2014年05月1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