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一位朋友供职于杭州的一家环保技术企业,所住小区离引发此次事件的垃圾焚烧项目规划选址直线距离12公里,他的观点可为印证:“即使技术上使人相信了,也没法根除不信任感;即使现在说都达标、没问题,但谁能保证日后垃圾焚烧规范、安全?”
换个角度看,群众对环境的深切关心、热情参与,与政府规划项目的初衷和目标本来就一致,这也正是互信和沟通的坚固基础。只是,解开心结的工作,却总没那么顺畅。
其实,今年4月杭州公示2014年重点规划工程项目后,这一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就引致周边不少居民反对。虽然沟通对话渠道相对通畅、专家参加的沟通会也已举行,但群众的情绪并没有理顺。“沟通不畅当然会引来猜疑。”前文提及的那位朋友说得很实在,“很多人是在公示后才知道有这样一个项目的”。的确,像垃圾处理这样的敏感问题,政府更须超前谋划、同步沟通,尽量放低身段,把工作做得更扎实些,把群众顾虑打消得更彻底些。
对公众来说,“利益可诉求,表达须理性”。唯有依法、理性,才能从根本上保证诉求表达更充分、更有效,合法权益得到最大保障。(江南 刊今日《人民日报》 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