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奇是什么?这个词来源于德语kitsch,原指涂抹,指在三明治上抹一点精美的东西,用来抚慰受到伤害的孩子。本来是用来形容廉价而矫揉造作的艺术品,比如画给中产阶级的风景油画。
如果你一头雾水,让我来举个例子。昨天是个特殊的日子,你的微博、朋友圈里是否亮起了很多蜡烛,转发了许多伤感的新闻?你最近是否看过许多“中国人就顶起”的帖子,又是否跟着转发了无数“再不××就老了”?发布这些内容的作者,自我抒情并得到了一片附和,抒情便发酵到极致,简直渲染了整个朋友圈。若有人没有加入这个主旋律就是居心叵测。
“刻奇”这个词曾被译成“媚俗”,但也有人认为,更准确的表达其实是“自媚”。仔细想来,这种略带矫情的违和感倒是经常在朋友圈出现,而我也总不自觉地中招,加入“刻奇”队伍。前天是母亲节,面对满屏的秀母亲照片、花和礼物,我也赶在最后几分钟发布了一些感性文字。后来剖析自己,真是刻奇作祟啊,为了跟别人分享?其实只是让自己感动。
近期最有刻奇味的一件事,是有人在微博上发布个别香港人扮演幼童便溺的消息后,各种转发和抵制、愤怒和担忧在朋友圈蔓延开来,甚至有人稍表达出不同或中立看法,立即引来围攻。
再比如,这两天大家都在讨论自然博物馆闭馆,怀念者甚多,因为这和许多人童年记忆中美好的春秋游画上了等号,也是不少80后科普启蒙的第一站。但坦白说,有多少人,从没对自然科学产生过兴趣,却也积极抒发着本不属于他的不舍?又有多少人,赶在闭馆前冒雨排队参观,仅仅是为了拍照刷个存在感?
有时,刻奇和真感情的差别很微妙,单纯的感慨和刻奇只在一念之间。生活绝不可能完全脱离“刻奇”,但起码,我们不用把每一次的情绪发泄都变成群体共鸣,就像那些反复上演的“独自承担一切”“默默奉献、无怨无悔”“光荣与梦想”的桥段,说一次,令人感动;说N次,对不起,你是刻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