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成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出道很早,1981年起,便开始在专业媒体发表书画篆刻作品,参加境内外各种展览,还两次在全国篆刻展中获奖。益成兄书画篆刻发展比较全面,在40多年里,他师法传统,师法古人名家,努力汲取他们的艺术养料而时造新境,展示自家风貌。他画画,水墨为主,工写结合,讲究墨韵,尤喜画荷。所画残荷,意境萧疏,颇得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情趣。他用力最多的还属书法。他的书法虽备各体而以行草书最擅长,往往取王铎、米芾特点,再参以己意,写来笔墨畅快淋漓,结体跌宕多姿,气势恣肆开放,表达出他无限创作热情。
益成常说,书法创作切忌循规蹈矩,只注重技法而扼杀灵感。但也不可太过狂野,落入“野狐禅”窠臼。他十分推崇明末大家徐渭,笔墨纵横,轻重自如,貌似狂放不羁,其实暗含秩序。事实上,我们从益成的行草中,同样可以似隐似现地看到徐渭的影子。
我们看益成兄的书法,讲究整体章法,能把绘画中的虚实、张弛、疏密变化的观念自然而然地融入书法创作,从而产生沉着痛快的节奏感。在单个字的造型上,又稳中有奇,在把握字形平心的同时,追求俯仰、倾斜、欹心的变化。他通过逆势用笔,成功地把力运用到点画变化上,用笔锋的波动和震颤,犹如“屋漏痕”般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达到线条质感丰富、厚实凝练”的效果。
李益成先生是位勤笔不辍的书法家。近日,我看到他创作的两件作品。一件“客游图画里,僧语水云间”,化直为曲,腾跃顿挫,力求弧线的张力。另一件《效孟郊体》诗则上下呼应,气韵连接。忽然发现,益成在这件作品里还书录了对人对此诗作者、南宋爱国诗人谢翱的评语,内有“屈蟠沉郁,激越雄迈,时造新境”等语。我想,李益成先生的书法,不也具有同样的特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