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创作于2004年的原创肢体剧《人模狗样》走过十年。
今年5月,该剧的新一轮欧洲巡演,分别在柏林、慕尼黑、斯德哥尔摩举行,再次赢得欧洲观众的掌声与喝彩,“我们从中看到了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和城市带来的巨大变化!”
没有大段对白,摒弃复杂舞美,《人模狗样》以90分钟表演+ 1分钟台词的容量,写就了一个诙谐深刻的现代都市寓言——关于“猎人”(雇主)、“猎狗”(雇员)、“小白兔”(财富)之间的角色衍变,从中以狗喻人用物说事,映射社会变迁的轨迹和都市人群的万千风貌。
虽然是一部“形式简单”的舞台作品,却出人意料始终保持着鲜活的艺术生命力。十年间,先后应邀参加了十余个国际艺术节,演出足迹扩展至亚非欧三大洲,成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出国演出最多的剧组,还捧回了埃及开罗国际实验戏剧节“评委会最杰出社会成就大奖”。
表现形式的一目了然,并不等同主题内涵的浅薄乏美。细数《人模狗样》的种种艺术特色,一是让肢体语言成为绝对主角,二是用音乐语言代替淡出的话语,三是借助肢体和音响的新奇组合,形成近乎动画般的舞台效果。
而对于国内形体戏剧而言,《人模狗样》的重要意义更在于开创了实验之路,运用了一种全新的创作方式——一出戏并不以剧本开端,而是始发于一个概念,并且不断丰富完善。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是由导演、编剧、演员共同创造这部作品,将诸多细节进行拼合,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
对于《人模狗样》而言,初始概念的寻找可谓历经周折,直至网络上一条解析社会分配制度的BBS《猎人、猎狗与兔子》引起了编剧喻荣军的注意。随后,“城市”这个概念被一点点发展出来的过程、在城市里生活人们的行为,成为了剧组创作的最大素材。
作为剧目第一版主创,在陈姣莹、王勇、王衡、田蕤与导演何念的集体回忆里,这是一出让人“痛并快乐着”的戏。其间的“痛”,是因以往创作经验完全被颠覆——在排练之初,演员和导演的任务不是常规式走台对词连排,取而代之以完成诸如文字词组的讨论、情景的形体化想象、造型闪光定格的图像、角色转移的方法等大量非常规“任务”。
对于编剧喻荣军而言,其任务更显艰巨,每天和每次连排结束后,经由主创团队“脑力风暴”催生的诸多天马行空的想象、反复推敲的动作、时时更新的关键语汇,都亟需他细细筛选和汲取,并一一纳入剧本……所有人两个多月劳心费力的全情付出,最终目的是探寻国内首部肢体剧的最佳演出载体,让观众于共鸣中充分享受舞台的魅力。
体会了前期的“痛苦不堪”,随后的排练愈是深入,《人模狗样》的主创愈发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快乐”,而这正是由于形体戏剧极具表现力的样式所致。演员能够通过想象去表演,无需直白讲述道理,借助动作配合表情,引发观众的再想象。用喻荣军的话来概括,就是在这个舞台上,既可以演一阵风,也可以演一束光,能在不同的情境下进行快速转换,亦能借助不同的画面进行组合——
“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狗吠渐渐地连成了调,变成了曲,台上的演员也一个个从西装笔挺的白领瞬时变身猎人、猎狗与兔子。在充满紧张感的音乐伴奏中,森林里的一轮追逐开始了,演员在白布缝间穿梭上下,不多时,猎狗成了猎人,猎人成了猎狗,职员成了老板,老板沦为职员……
自第一轮演出后,《人模狗样》屡经调整完善,从制作人到演员也在不断更换,但借助于身体语言与戏剧形式的有机融合,这个关于“欲望”、“事业”与“人”的探讨还将不断延续,因为它始终在用一种简单的方式讲述一个复杂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