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座谈会是希望通过倾听青年一代对于《徽州往事》的观后感,了解当代受众群体对戏曲的审美趣味,以期为今后戏曲改革和发展提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16名大学生虽然所学专业不同、学历不同,但他们都对《徽州往事》从剧本构思、情节铺排、表现手法、舞美灯光、音乐唱腔等各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感受和见解,普遍认为韩再芬老师深厚的演唱功底和娴熟的表演技巧是这部戏获得成功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大部分同学认为《徽州往事》在主题上的现代性拓展比较成功,能符合青年一代的审美趣味,并在张扬女性自主意识、传扬徽州精神、肯定徽商文化价值上都比较成功。但对于剧本的情节铺排和戏剧冲突的表现手法,同学们则意见不一,有些场景引发了大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
上师大戏剧戏曲学硕士杨明晓说,作为十分接地气的黄梅戏不单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传承性和独特性决定了对它的保护需要充分依赖观众。细细回忆此次观赏《徽州往事》的前后,一幅散发着水清墨香的《徽州往事》展现在我们面前。而在华东师大硕士生杨晶蕾看来,戏曲所擅长的从来不是悬念迭出的情节,而是情节空隙间人物所生发的内心强烈、细腻、丰富、矛盾的心理和情感。以情节去掩盖情感,不能满足挑剔的观众,何况还是一些远没有《雷雨》《榆树下的欲望》那样耸人听闻又合情合理的情节。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