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12月10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随笔
斑马线前的考量
邵宁
  邵宁

  有位移居海外多年的朋友,每隔几年都要回上海。这些年来,他目睹上海不断发展,与国际著名大都市差距已越来越小,繁华、时尚、整洁程度甚至超过了一些国外城市。可是,有一点让他无法忍受,就是过马路的时候,明明是绿灯,可边上总有一辆转弯车辆飞快地开来,眼看就要撞过来,每次他都吓一大跳。他觉得奇怪:驾车人见到行人不礼让,这在国外是不可思议的。

  驾车的陋习,除了右转弯车辆不让人,还有斑马线前不停车、不减速。事实上,这不仅仅是一个驾驶礼仪的问题,血的教训不胜枚举。公安部数据显示,去年以来,全国因不礼让斑马线导致交通事故4907起,共造成1145人死亡,其中发生在城市道路的此类事故占总数的67.4%。

  《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规定,不礼让斑马线是违法行为,可处警告或者2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今年“全国交通安全日”,明确将“不礼让斑马线”列为七类重点交通违法行为之一。然而,本市一位一线交警的执法经历中,超过九成的驾驶员不知道不礼让斑马线是违法行为。

  交警花大力气整治“不礼让斑马线”,是件大好事。甚至有交警在多个特定路段的斑马线前,漆画了醒目的“车让人”警示语,效果还不错。然而,全市那么多斑马线,那么多十字路口,不可能都有交警站着,也不可能都漆上“车让人”。黑白相间的斑马线,考量的还是驾驶员的自律和公民的素质。

  相比其他国家的人,中国人比较急躁,什么事都喜欢抢先一步,连乘飞机都要抢在最前面,因为“要抢行李架”。“抢字当头”有着很深的社会原因。多年来,由于人口众多,经济不发达,各种资源不均衡,如果不争、不抢,甚至难以实现温饱。

  仓廪实而知礼节。这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已经有所好转。如今,在公交车上急吼吼抢位子的很少了;地铁上,有的年轻人看到空位也不去坐;一些在国外有过驾驶经验的人,也能在斑马线前礼让行人。

  回过头来想想,抢先一步,不等于领先一步。在许多问题上都是这样。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随笔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安居热线特别报道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新民资讯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文化新闻
   第A19版:文化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财经新闻
   第A23版:新民健康
   第A24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健康/时令
   第A26版:热点/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28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新民教育
   第B02版:科普达人/新民教育
   第B03版:新民教育/校园内外
   第B04版:校园通讯/新民教育
   第B05版:新民教育/校园内外
   第B06版:早教沙龙/新民教育
   第B07版:新民教育/基础教育
   第B08版:专版/新民教育
   第B09版:新民教育/留学移民
   第B10版:招生留学/新民教育
   第B11版:汽车周刊
   第B1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13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14版:汽车资讯/汽车周刊
   第B15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16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事故问责追踪不应成“烂尾新闻”
斑马线前的考量
教育要重视情绪管理
刮起一阵自恋风
运算系统
“良心药”敲打“谁”的良心?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3斑马线前的考量 2014-12-10 2 2014年12月1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