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传统教育对人们自我评价的客观、理性,行动是否有担当、情绪是否中和等基本要求,许多时候被功利主义教育所遗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告诫,“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而当下教育中的一些竞争规则、评价标准,却在一定程度上远离了“幸福人生”这一至善原则,由此催发的情绪驱动,一旦超越认知的驱动,非理性的行为便无法避免。
教育学者认为,人类可借由改变视角、方式、态度等认知来改变人生。近年来脑科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也日益证实,大脑认知区域和情感区域没有很大的间隔区,认知和情绪紧密联系,人可以借由认知朝向客观的调整,使情绪趋向中和、理性。对教育者来说,如何协调好学生的认知力、行动力、情绪管理力,让他们能从纷繁芜杂中甄别有效信息,并“内化”为良好的判断能力,乃是铸就“幸福人生”的基础所在。
“不能生气的人是傻瓜,不去生气的人才是聪明人。”卡耐基这句名言告诉我们,要学会管理情绪,不能任由消极情绪泛滥,更不能任由消极情绪演变为伤害他人、伤害社会乃至伤害自己的行动。物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不少人幸福感普遍不足;同样的悖论常发生在名校中,傲人的光环成了一些学生的负担,竞争的氛围极易演变为恶性的冲突。这对教学中积极情绪的培养,提出更高要求。(倪志良 刊今日人民日报 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