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经四川北路街道精心打造,山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增添了新美景,兴业坊、恒丰里等老式石库门弄堂已经悄然变身,并根据各自情况化身“书香弄堂”、“花香弄堂”和“茶香弄堂”,不仅改变了石库门“零绿化”的历史,而且搭建起居民间的“连心桥”。
山阴路始建于1911年,长约600米,至今保留着大量里弄住宅、独立和并立式花园住宅及高级公寓,被誉为“上海近代住宅建筑博览会”。其中,以兴业坊、恒丰里为代表的石库门建筑极具上海特色,一排排房子已经矗立百年,至今仍住着大量居民。
绿满石库门
“天是天,地是地,中间没有一抹绿。”——如果说石库门有什么美中不足的话,绿化的缺失便是其中之一,里弄里几乎“零绿化”,居民们只能通过自家阳台添点“绿”。
如今,这一状况有了变化。在山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近10万平方米范围内,3个居民区的石库门弄堂各添新绿,焕发了新的光彩。桂花、白玉兰、葡萄、无花果、枇杷树……兴业坊近200米的弄堂被近70种植物簇拥,并且移步换景,仿古邮筒、盆栽等小品点缀其中,“有一种在植物园的错觉。”居民们在树底下休闲、锻炼、品茗、娱乐,“满眼皆绿让人心情舒畅。”弄堂外墙上,挂着一幅幅居民自创的书画作品,透露出浓郁的文化气息和艺术品味。
恒丰里“花香弄堂”,一株株月季、山茶花遍布两侧,不久之后,“立体绿化”将攀上弄堂外墙,百年建筑将披上“绿色新衣”。
香飘邻里情
邻里间的关系从书画、花草开始。“刚来小区时,邻里间见面最多点头示意,没有进一步的交流。”80岁高龄的居民王宝康告诉记者,后来他发现,小区的不少居民都有养花的爱好,“如果把各自养的花拿出来分享,话题不就多了吗,邻里关系不就更近一步了吗?”
他的想法立刻得到居委支持。不久,这里成立了护绿队和书画队,有着共同爱好的居民很快就聚到一起,“以花会友”“以画会友”,共同打造山三居民区的“书香弄堂”。
山一居民区的“花香弄堂”则采用“认养制”,让居民自发认养花草植物,互相交流养花经验,“大家都十分爱惜弄堂里来之不易的花草,邻里间感情也进一步加深。”居委干部表示。而在长春居民区的“茶香弄堂”,居民们则“以茶会友”,“之前大家有了问题才聚在一起,现在有了‘茶香弄堂’,大家一有空就坐一坐、喝喝茶,很多问题就在源头得到了解决。”
书香、花香、茶香,到山阴路上走一走,正应了那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
通讯员 沈春琛 本报记者 袁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