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荒诞又写实
“这时,忽然有一个男孩,约莫三岁上下,我那位目光炯炯的电影女友的姐姐的儿子,挎着一面儿童鼓,走进了烟雾缭绕的客厅,用木槌朝圆铁皮上用力敲击。”——即使没有看过小说《铁皮鼓》,施隆多夫的同名电影中,这也是最令人记忆深刻的一幕。它出现在战后作者的生活回忆中,最后成就一个永恒的文学形象:三岁的奥斯卡,抗拒长大,并始终以无法参透的目光,看待并经历战争中荒诞的一切。
作为格拉斯的《但泽三部曲》的第一部,辛辣刁钻的《铁皮鼓》1979年出版,1980年根据本书改编拍摄的同名电影被搬上银幕,并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可以说是格拉斯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作家曾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并最终在1999年10月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瑞士文学院称,“《铁皮鼓》是二战之后世界文学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诺奖委员会在授奖词中写道,格拉斯笔下的人物都是些被遗忘的和被欺辱的小人物,就像在《铁皮鼓》中的男孩奥斯卡一样,他们富有超现实的色彩,“以嬉戏中蕴含悲剧色彩的寓言描摹出了人类淡忘的历史面目”。格拉斯说,它最大的意义是,在当时,德国人渐渐忘记了纳粹时期的黑暗历史,而这部小说使德国人重新反思那段历史。
人生:颠沛而坎坷
诺贝尔文学奖之外,格拉斯几乎在他涉猎的任何艺术领域都取得了成功:从戏剧到雕塑再到版画。但是他的一生充满坎坷,青年时的经历成为一生中的不可承受之重。
格拉斯1927年出生于但泽,父亲是德国商人,母亲为波兰人。1944年,他在17岁生日后不久,主动请缨进入德国海军,担任潜艇士兵。1945年被俘,后来被送到美军战俘营。当时但泽被苏联红军占领,然后苏联驱逐境内的德国人。格拉斯无法回家,只好在西德居住于避难所内。2006年,他在自传《剥开洋葱》中袒露自己最隐秘的历史:他曾是纳粹武装亲卫队的成员,引起舆论哗然。1991年,他对《巴黎评论》说:“如果我是一个瑞士或瑞典作家,我可能会写得更自如,多加点幽默,但是鉴于我的背景,那不可能做到。我没有别的选择。”
本报记者 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