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市民尝鲜“城市服务”
在刚刚过去的两会,“互联网+”被写进了今年的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也纳入了国家经济的顶层设计,而这个热词正是今年作为全国两会代表的马化腾最先提出的。在昨天下午的一个半小时的辅导报告中,马化腾指出互联网已超越工具成为一种能力,与传统行业渗透融合可逐步从替代走向创新和优化,打破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壁垒,形成更多低成本、开放创新、公开透明、精准个性化订制的新型产业与服务,更好实现以人为本;如果错失互联网这种能力,就如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拒绝使用电力。
实际上,早在上周三腾讯研发的微信“城市服务”就已在沪全面开放,上海成为华东地区首个接入这一服务的前沿“智慧城市”,一周来“城市服务”服务市民近百万,首批开通的14项服务中,应用率前五位依次是:挂号、电子监控违法、驾照违法计分、天气、电费缴纳。
优化城市服务“最后一公里”
马化腾建议,上海作为国内最早发力“智慧城市”的特大城市,在人才集聚、各行业信息化基础建设、商业氛围、契约精神等方面优势突出,面对“互联网+”时代应注入更多创业和创新基因,同时来优化完善政府公共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据悉,在昨天腾讯和上海市政府的战略合作协议签署之后,接下来申城还出现更多“互联网+”的政府职能“落地”。比如:针对用户呼声最高的交通出行方面的几大需求,大申网将尽快为上海市民研发出包括公交卡充值等在内的网上支付应用,微信也会与相关部门共同开发出微信上的停车违章罚款缴纳、车辆事故快撤理赔、治安管理等服务功能。而对公众期待率位列第三的公积金账号查询功能,大申网也正与公积金中心进行微信功能的深度开发,年内市民就能通过公积金的微信账号随时查询个人公积金余额以及冲还贷情况……
马化腾说,在由PC端向移动端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互联网已实现弯道超车。用“互联网+”的方式来打通医疗、酒店、餐厅、百货、快递、票务、高校、景区等线下行业,来推动文化、医疗、金融、教育、汽车、智能硬件等传统领域的变革,“海派”上海应有胆量、也有基础在全国先行先试。本报记者 胡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