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戴晓坚介绍,2015年至2017年,“区区对接”道路计划实施27个项目,其中2015年4个、2016年8个、2017年15个,实施总长27.9公里;区内“断头路”改造计划实施29个项目,其中2015年6个、2016年9个、2017年14个,实施总长37.9公里。
“区区对接”道路——
一是增强跨区重要通道的贯通性,发挥通道交通功能,均衡路网流量的项目,如灵石路-广灵四路、西闸公路-永南路等。
二是增加区界周边支小道路可达性,便捷周边居民出行,改善慢行交通出行环境,响应市民诉求的项目,如华发路、平利路-怡华苑路等。
区内“断头路”——
一是区内重要通道跨越铁路、高(快)速路、高等级航道等天然屏障的项目,以完善贯通区域骨干路网,促进重点地区整体发展,如陆翔路-祁连山路、金昌路等。
二是增强铁路、高(快)速路、高等级航道毗邻地区路网沟通能力,减少地区交通绕行,便捷地区出行的项目,如武宣路等。
针对广大市民关注的城市停车难管理问题,戴晓坚表示,本市将坚持“适度满足基本(居住)车位,从紧控制出行车位”的政策导向,分区域、分建筑功能的差别化管理理念,针对新建和已建建筑明确树立“新账不再欠、老账逐渐还”的工作目标。立足当前,重点针对居住区、医院、学校等社会呼声强烈、供需矛盾突出的停车矛盾,采取有效措施逐步推进缓解直至最终解决;同时着眼长远,通过逐步、切实完善静态交通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从根本上促进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推进编制全市公共停车场(库)专项规划以及各区(县)分区域停车专项规划,研究制定相应的停车设施建设和管理政策。
争取“新账不再欠”。针对新建建筑停车需求,适当提高居住区、医院、学校等当前停车矛盾突出建筑所需“基本车位”的配建停车指标,合理调控办公、商业娱乐设施以及其他公共建筑所需“出行车位”的配建停车指标,并强化建设工程配建停车设施设计审查及竣工验收机制,确保停车配建标准作为强制性审核指标得到有效落实,保障新建建筑所需停车设施在源头的合理供应,避免新增停车矛盾。
推动“老账逐渐还”。针对已建建筑的停车矛盾,区分“基本车位”和“出行车位”需求,制定实施差别化解决措施:通过引导、推进居住区内部泊位挖潜及改造,在有条件的周边区域推进增建公共停车场设施,试行开放居住区周边道路夜间停车,建立完善停车设施共享利用的协调机制,鼓励利用周边路外停车场错时停车等多种措施,努力增加供应加以缓解。
对于医院、学校等特定区域高峰时段的停车难矛盾,其外来停车需求具有“基本车位”特征,内部人员停车需求则属“出行车位”,通过推动在建筑内部增建停车实施、有效控制内部人员停车需求、积极利用周边道路临时停车资源以及在有条件的周边区域推进增建公共停车设施等方式,在增加供应的同时有效调控不合理停车需求。
对于办公、商业娱乐设施以及其他公共建筑,其停车需求属“出行车位”,通过严格执行区域差别化收费价格以及在城市外围区域大力发展公共停车换乘(P+R)设施,有效截留进入中心城区域的出行停车需求在城市外围解决,并通过加快停车行业信息化建设提升停车供需信息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停车效率和泊位利用率。
本报记者 张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