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心1000元,电影5000元,报费2900元……”钱圣础老先生的记账簿上清清楚楚地记录着他每一天的各类开销。乍一看,年轻人一定无法理解为什么钱老一天的开销如此之大,老一辈的却能一眼看出,这记录的乃是解放战争后期中华民国政府当时发行的金圆券。
钱老出生于1932年,自幼受父亲做家庭记账簿的影响,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家庭记账,已经坚持了60余年。至今钱老的家里仍然珍藏着几十本包括解放前父辈留下的一些票据凭证、家庭进出项记录和他本人的详细日记账等珍贵簿册。泛黄散落的纸张上清晰的钢笔字迹,不仅真实客观折射当时的社会生活实况,更深层地反映了社会整体历史面貌。
在徐汇区康健街道日前进行的家庭档案交流会上,钱老将这些压箱底的珍贵实物以及多年来记账的心得与大家一起分享,小小的账簿向大家传递着“成由俭、败由奢”,勤俭治家才能国富民强的道理。
676户家庭建立家庭档案
从2004年起,康健街道举办“开展家庭建档、促进社区和谐”活动。在区档案局的支持和帮助下,经过10余年积累,如今社区里有655户家庭建立家庭档案,今年又新增21户。
陈鸿康开设的《鸿康体育文化收藏馆》,是康健社区首家私人收藏馆,就连康健街道负责家庭档案工作的王月爱也笑称“家庭档案工作是受了陈老的启发”。目前该馆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万余枚件富含历史文化底蕴的体育奖品和纪念品,被分门别类并编号整理,实行了档案化管理。
于晓红从小喜爱收藏,家中收藏种类繁多,其中最具有特色的要数糖纸和公园月票了。翻看一页页的糖纸,不同历史时期所具有的特殊时代特征跃然呈现在眼前,从“公私合营”、“歌唱新社会”到“读毛主席的书”,方寸糖纸不仅体现时光变迁,更呈现了鲜明的政治气息。“公园月票则主要是以图案为主线,从以城市形象以及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活的发展拓展到生肖、动植物、风光和艺术类题材等图案,尤其是上个世纪90年代,公园月票引进了广告载体,赏心悦目。”说到自己的“宝贝”,于阿姨如数家珍,却又遗憾21世纪后随着大部分公园的对外免费开放,公园月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作为历史的见证,公园月票必定在中国文化的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通讯录成为历史见证
“‘文革’中,我记录了班级同学的家庭地址,手写的一本通讯录,帮助我找到了分别几十年的老同学。” 朱善兴在建立家庭档案过程中尝到了甜头,这本通讯录如今成为独一无二的历史见证,也成了老同学聚会必谈的话题。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整理家谱的张嘉强将家谱分为家史、成长、事业等卷,已将6代整理成册。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还帮助自己的母亲找到了失散43年的亲生妈妈,完成了老人家的心愿。李福康老先生珍藏了65年的抗日战争时期42封家信汇编,不仅是一部浓缩的抗日战争史,揭露了日寇侵华罪行,更为社区青少年上了爱国的一课;戴老出门旅游不带相机,却钢笔和写生本不离手,一幅幅浓缩的钢笔画在社区展出时让观看的人觉得身临其境,不禁回想起自己旅游的片段……除了参与市、区、街道、学校、社区等各类展示活动外,家庭档案的建设让居民走出家门,互相间增进了解。
康健街道家庭档案工作相关工作人员王月爱告诉记者,街道的家庭建档户目前分为学习型、收藏型、成长型、管理型等,他们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载体、不同的实物记录和保存了历史的真实轨迹,并生动地呈现他们多姿多彩的家庭文化生活和努力向上的精神追求。经过10余年的努力,康健街道已经探索出一条适应社区家庭需求、符合家庭特点,简便实用、百姓欢迎的新路子。每年3月底前,社区25个居委档案干部会像“伯乐”那样,在本小区一些建档条件比较成熟的、有特色的、有代表性的家庭中选择“千里马”,上报街道档案室。经过4月的培训,街道、居委档案干部会上门指导,同时对资料不知如何归类整理更为合理、家里无打印设备却需要打印目录或者扫描的居民给予帮助。
为精神文明带来动力
“家庭档案不仅是家庭生活的有力助手,而且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对于文化遗产的挖掘和发扬也有很好的继承、借鉴作用。”街道相关负责人认为,促进民间珍贵档案征集工作有利于社会史料积累,为丰富国家档案资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也为社区的精神文明工作带来了勃勃生机和无限动力。
今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康健街道准备充分挖掘本社区的军旅等红色文化资料,采用走访、口述记录等形式,收集居住在社区里的部分抗日、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等不同时期参加革命的离、退休军人的纪念章、老照片、军功章、军营记录等实物和资料,让这些史料来讲述他们难忘的参军入伍、投入革命战斗、保卫祖国等军旅生涯的往事。
据悉,康健街道将在抓好家庭档案实体建设的基础上,尝试开展制作简易电子书等家庭档案数字化建设,帮助有建立家庭档案意愿的居民,对家庭纸质档案向电子化转型,让更多的居民足不出户就能分享各类家庭档案,进一步扩大家庭档案建设的覆盖面和知晓度。
通讯员 姚丽敏 本报记者 袁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