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3: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传真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9月05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当英式幽默遇上各路城市雕塑
单靓瑜
■ 慕尼黑街头巨大的人物雕塑,园工在为绿化浇水
■ 慕尼黑市区有趣的空中人物雕塑
■ 2013年4月,由英国设计师Lucy Orta和Jorge Orta设计的浮云(Clouds)在伦敦圣潘克拉斯车站(St Pancras)展出
  ◆ 单靓瑜(伦敦特约评论员)

  艺术热点

  公共艺术不仅可以点缀一座城市,更能影响甚至改变城市的精神面貌乃至地方文化,艺术发达城市往往热衷于用充满创意的公共作品来更新人们的意识。在伦敦,即将结束为期2个月左右的第五届城市雕塑展,来自世界各地的14位艺术家作品再次展现了城市雕塑的魅力;而墨西哥的帕尔米塔斯小镇则在涂鸦艺术的帮助下,从“高犯罪率”小镇变身为艺术小镇。城市艺术不仅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享受,更是在精神上支持着人们不断提升自我。

  ● 伦敦城市雕塑展今年已是第五届,对于伦敦市民来说,这是一场可以谈论上半年的艺术展,不但因为伦敦人对于城市雕塑的审美格外“挑剔”,更因为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所带来的文化差异,让他们的“英式幽默”有了更多发挥余地。

  只要城市的某个角落出现了一件新的公共艺术作品,那么附近的英国人就会开始评头论足,可见欣赏身边的公共艺术对于他们而言是既日常又有趣的小习惯。对于这样的英国人来说,今年7月9日起开展的第五届伦敦城市雕塑展无疑是一道“大餐”,尽管参展的作品不多,陆续加起来一共14件,但其中“重量级”的艺术大师作品就占了很大比例,比如英国艺术家达明·赫斯特(Damien Hirst)、以色列女雕塑家斯格列特·朗度(Sigalit Landau)、美国现代雕塑家布鲁斯·比斯利(Bruce Beasley)以及比利时艺术家克里斯·马丁(Kris Martin)……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本身就够吸引人了,举办地点又是在伦敦著名的地标性建筑——被当地人称为“小黄瓜”的“圣玛丽斧街30号(30 St Mary's Axe)”,这些无不彰显着这场城市雕塑展的影响力有多大,这也透露出一个讯息:英国人对于城市公共艺术的重视和喜爱,真的非同一般!

  ● 看看那些英国人最喜欢的城市雕塑,就会发现性格传统保守的英国人反而并不怎么喜欢传统的、古板的风格,反而现代的、另类的、搞怪的风格才是他们的心头好。伦敦街头来自世界各地的城市雕塑,既带来文化冲击,同时也产生了更多新鲜感。

  8月23日,在伦敦市中心的特拉法尔加广场上,两根巨大的“食指”再次引起了英国人的众多“吐槽”,这件出自墨西哥艺术家何塞·里维利诺(José Rivelino)之手的巨大雕塑,整体长达14.5米,重达25吨,而其形态看起来非常易懂:两根巨大的食指互相对指着,就这么简单。正是因为简单又具象,人们反而猜测不出作者究竟想要表达什么了,仅仅是一种趣味?恐怕不简单;是和《创世纪》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又不那么明确。于是立刻有人在推特上大胆“吐槽”:“好好吃!(原文Finger lickin' good,曾是肯德基广告语,意思是好吃到舔手指)”显然,这是带着英美文化的背景在看待这件雕塑作品。

  那么,身为作者的里维利诺又怎么说?他本人表示,这件作品名叫《你》(2015),作品表达的是人人平等这一重要主题。听到这个解释,英国人又开始讨论了起来,有人表示理解,“毕竟作者来自墨西哥,这与他们的文化密不可分!”也有人表示不认可,“公共艺术应该更具有普遍性,应该更容易被人理解才对。”你一言我一语,大家在网络上为了这件作品“交锋”得不亦乐乎。

  作为2015英国和墨西哥两国文化交流年的一部分,包括这件作品在内的四件墨西哥当代雕塑作品开始在伦敦不同的公共区域展出,其他三件是Paloma Torres的《雨中建筑》(2015)、Jorge Yazpik的《无题》(2014)和Yvonne Domenge的《珊瑚球》,或许到时候英国人们又要为这些作品“较真”了。

  ● 无论是伦敦城市雕塑展也好,还是墨西哥艺术家作品也罢,像这样重视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英国伦敦算得上世界一流。作为一座人文气息浓郁的“雾都”,英国人非但热衷传统艺术,更是把艺术融入到生活中去,爱艺术也是他们的生活态度。

  在英国街头,你看到的建筑很多都是百年前的,然而是不是就会在某个广场或是河岸边,看到一些“格格不入”的东西,什么巨大的游泳选手在泰晤士河边的土地上“游泳”,在伦敦圣潘克拉斯车站突然看到有大片的“云朵”漂浮在火车上,上面还有不少“人”……可以发现,伦敦街头的公共艺术往往喜欢融入周遭古典的环境中去,带给人一种新鲜的、另类的现代气息。

  但是在设置城市雕塑的时候,再经验丰富也躲不了“众口难调”的问题,有人喜欢也总有人不买账,就像那个在泰晤士河边游泳的运动员雕像,“他”以巨大的身影出现在这里,甚至引起了世界各地媒体的报道转载,但当地人却反而对“他”评价不高。这样的问题不仅仅出现在伦敦,也是所有城市公共雕塑所面临着的境遇,我反而觉得这是好的现象,因为有争议才证明了城市雕塑又让人不断思考的能力,人们思考得越深入,自然观点也更多;如果无人评价,反而失去了价值。

  当然,在欧美不少艺术发达国家,对城市雕塑的重视也不容小觑,正因为重视城市空间的艺术打造,才让老百姓也能有更多机会去爱上艺术。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时政·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文体汇
   第A10版:聚焦/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动态
   第A12版:人物/文体汇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新民资讯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传真
   第B04版:文化时评/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术评论
   第B06版:文娱台历/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阅读/连载
用艺术涂鸦拯救 “高犯罪率”小镇
当英式幽默遇上各路城市雕塑
广告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传真B03当英式幽默遇上各路城市雕塑 2015-09-05 2 2015年09月0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