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时政·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上海纪念中国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侧记
~~~——上海纪念中国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侧记
~~~——上海纪念中国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侧记
~~~——上海纪念中国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侧记
~~~——上海纪念中国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侧记
~~~——上海纪念中国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侧记
     
2015年09月05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牢记历史 珍爱和平 开创未来
——上海纪念中国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侧记
范洁
  这是一座绽放荣光的城市。70年前,上海军民以爱国情怀、英雄气概,抵抗外来侵略,夺取抗战胜利。

  这是一座充满梦想的城市。70年后,上海人民以抗战精神、拼闯魄力,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创新发展。

  昨天下午,上海各界人士齐聚黄浦江畔的世博中心,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抗战老同志、英烈后代、外国友人、解放军和青年代表先后发言,坚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的决心,诉说“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信念。

  难忘峥嵘岁月

  “9月3日,我通过电视聆听了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观看天安门广场的盛大阅兵式,思绪万千,心潮澎湃,仿佛又回到了硝烟弥漫的抗敌战场,一幕幕顽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画面,又重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纪念大会上,曾参加反清乡斗争、现年90岁的新四军老战士毛西夫第一个发言。

  毛西夫回忆,在新四军初创时期,上海作为当时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就受到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中共上海党组织尽可能团结一切爱国力量,支援前线抗战;从上海进入“孤岛”时期直到抗战胜利,上海党组织充分利用多种优势条件,不遗余力开展支援。“上海人民全力支持帮助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新四军驰骋大江南北,威震敌胆,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斗志。”

  作为抗战英烈后人代表,谢晋元将军之子谢继民在京参加了天安门广场的阅兵仪式,昨天作为淞沪抗战英烈后人参加上海市的纪念大会,他感到激动而振奋。

  谢继民说,抗战时期,无数雄壮激昂的爱国歌曲,曾传唱大江南北,激励千万热血青年奔赴抗日前线,鼓舞着无数战士“宁愿死,不投降”,这歌声也向全世界宣告,中华民族宁死不屈的决心。今年,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作为市重点工程扩建,充实展览内容,扩大展馆面积,已于“八一三”淞沪抗战纪念日对外开放,受到各界欢迎和踊跃参观。

  珍惜和平生活

  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获得者、82岁的英国人白丽诗缓步登台发言,她在上海居住生活了50年,父亲曾在虹口区麦伦中学教书,母亲则是中国女青年会总会的一名干事。作为外国友人代表,她向与会者讲述了一段童年经历。

  “1937年,我们全家在美国看望我外祖母的时候,听说父亲的学校和我们在虹口的家都被日本飞机炸毁了。我们一无所有了!”回到上海后,全家迁居愚园路附近工作和读书,但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白丽诗失学了。

  1943年,她与父母、哥哥被送至由日本人控制的龙华集中营,感受到失去自由的痛苦:缺水少粮,不允许跨出营地一步,每天早晚必须按照日军的规定站在房门口向卫兵高声报告自己的编号。“我的是22—228。被关在集中营里的人们越来越焦虑,不知道还要在这铁丝网内关多久。”时隔70年,老人依然清晰记得这个数字,记得战争带来的痛苦记忆。

  而在铁丝网外面,中国老百姓遭受着更深的痛苦。白丽诗88岁的中国丈夫,在抗战八年内失去了4个亲人,他的父亲1943年惨死在日本人的煤矿里,他的妹妹因没钱逃难被卖给了别家。

  “我们不要忘记过去。经历过战争残酷的人们,更知道和平的珍贵。”白丽诗最后说道。

  发扬抗战精神

  南京军区海防二旅旅长钱俊所在的部队,前身隶属于新四军1师3旅,先后参加过150余次重大战役战斗,是一支诞生于抗日烽火之中、流淌着新四军血液的英雄部队,被授予“叶挺部队”荣誉称号。

  “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今天,缅怀志士先烈,回顾抗敌历史、展望伟大复兴未来,我们驻沪官兵深感人民期望殷切、千钧使命担当。”钱俊在发言时强调,要将抗战精神深深融入新一代革命军人的血脉肌体之中,抗战硝烟虽已过去,但军人精神永不熄灭,要常记历史屈辱之痛,常忧安全发展之患,常思巩固国防之责,始终做到脑中有忧患,眼中有敌情,肩上有担当。

  “生于和平年代的我们享受着优厚的学习、生活条件,每天都可以刷刷朋友圈‘晒幸福’,有时也会因为学习的压力‘吐个槽’。这是千千万万抗战老兵们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甚至牺牲了宝贵的生命,才让我们和我们的国家有机会去憧憬、实现自己的梦。”全国学联副主席、复旦大学研究生会主席顾皓卿感叹,当代青年唯有传承与发扬血与火凝成的抗战精神,用奋斗续写光荣与梦想,才不辜负先辈们对后来人的馈赠。

  在他看来,抗战精神传承至今,发扬壮大,也成为一代代青年学子的价值追求,在扶贫支教的讲台,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在国防科研重要岗位,在西部基层农村,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青春和汗水。“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本报记者 范洁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时政·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文体汇
   第A10版:聚焦/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动态
   第A12版:人物/文体汇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新民资讯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传真
   第B04版:文化时评/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术评论
   第B06版:文娱台历/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阅读/连载
牢记历史 珍爱和平 开创未来
红色旅游成热点
促上海与捷克各地友好合作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 旧址展馆更新启用
“长城颂”美术作品展上午开幕
9·3阅兵式,你最关注哪位外国领导人?
新民晚报时政·要闻A03牢记历史 珍爱和平 开创未来 2015-09-05 2 2015年09月0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