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代贵族通常都有氏名、姓和苗字三部分,但天皇是例外。历史上的天皇都没有姓,只有名。因为天皇被认为是神的后代,具有至高无上的神性,因此不需要姓。
姓、氏、苗字是日本古代贵族的特权,一般的老百姓都没有姓。直到1868年,明治政府废除了封建制度,规定老百姓可以有姓。但因长期留存下来的习惯,老百姓还是不想给自己取姓。于是,日本政府于1875年再次规定:所有的国民必须有姓。从此姓氏才被推广到民间。
近代以前,日本实际上是实行夫妻别姓制度的。1876年,明治政府也发布了“继续沿袭传统的夫妇别姓制度。”但那时候百姓刚刚有姓,常常是妻子作为“异姓人”嫁到夫家。但夫妻别姓使得妻子总被当成“外人”,无法产生感情上的纽带,不利于家庭的稳定和团结。于是1878年明治政府便制定《民法草案》规定“妻子姓丈夫的姓”。1898年的《明治民法》也规定了“户主及家庭成员要使用家族的姓”,“妻子嫁入夫家,要随丈夫的姓”。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男女地位平等的倡导之声日益高涨,日本掀起了倡导改革夫妻同姓制度的风潮,直到1948年日本新的《民法》开始实施,将“妻随夫姓”改成“可选择男方或女方一方的姓氏”,但因日本父系社会长期的习惯,大多数家庭还是妻随夫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