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提出的申城优质学校离每个孩子更近了,信还是将信将疑?其实,这也引发了一个如何看待“优质”的问题,以及如何让优质教育资源发挥出更大的群体效应。
新年伊始,徐汇区13所初中和19所小学于本周签约“建群”,相约实现集群发展。这32所学校包括原市区两级素质教育实验校、区实验性示范性学校初中部、市区两级“新优质学校”,约占该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40%。根据规划,32所学校将分为课程建设、绿色指标综合评价研究、小学生学习规范评估配套指标研究等8个不同集群,由一所学校担“群主”,各校自主选择项目,开展实践研究。既可以以地域分群,也能以集团分群。局长庄小凤说,“建群”,是为了进一步推动该区义务教育阶段优质均衡发展,“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离家1公里的范围内上到好学校。”
上海日新实验小学副校长徐为说,优质学校首先是每个孩子每天乐于去的地方,向往在那里学习生活与同伴玩耍的地方。“对学校的评价,我觉得一定是要以孩子的感觉出发。优质学校它的课程一定是很丰富,很宽泛的。比如,我们学校的艺术课程、儿童文学阅读活动以及各项运动队,都可以让孩子充分地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选择。此外,我校的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就坚持每天长跑,三年级孩子要去东平森林公园进行定向越野跑,四年级孩子要参加小小马拉松赛,五年级孩子则要去爬天目山。这样的身体与品质锻炼,能说不优质吗?”她说。
记者今天从市教育部门获悉,2015年,本市已汇聚近100所项目学校参与“新优质教育”实践,区县层面的新优质项目学校也扩大至120余所。根据规划,到2017年,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的学校数量扩大至250所左右,覆盖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总数的约25%。这些学校学业质量“绿色指标”达到全市良好水平,学生、家长、社区满意度达90%以上,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成为“家门口的好学校”。
本报记者 王蔚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