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申城首场“中华骨髓库口腔拭子采集入库活动”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举行。120名自愿报名的年轻医务工作者不需要像往常那样捋袖采血,而只是“张开嘴巴”接受口腔黏膜拭子采集,便成为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资料库中的一分子。
据悉,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目前拥有200多万人份的库容量,且每年正以10万人份的速率在递升。为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与世界发达国家采集方式相匹配的采集方式,使我国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在库容量、质控指标、采集方式和技术手段等各方面均走在全球先进行列,此次在上海的专项研究,将包括通过个人微信报名入库以及对医疗机构员工、高校大学生、社区居民等不同人群的采样,研究不同群体对采集方式的接受度、排斥性和信任感;研究多种志愿者征募的管理模式等。
华山医院成了沪上试点推广“微信报名+口腔黏膜拭子采集”方式的第一站。原定的一个小时现场活动又延长了一个小时,已有106名医生护士“忙里偷闲”,顺利完成了口腔黏膜的采集,顺利入库。
所谓“口腔黏膜拭子采集”,是将口腔拭子放入口腔某些指定部位来回刮拭,只十多分钟即可完成采样,所得“遗传信息”样本便可存入资料库。比较传统的用血液样本采集后登记于造血干细胞资料库,新方法具有采集时可避免创伤、运送通畅便捷、便于微信推送和志愿者易于接受等明显特点,近年来在欧美等地备受欢迎,广泛推行。
在全国五省市已试点两年的基础上,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今年拟由上海分库作为全国唯一分库,开展为期三年的“口腔黏膜拭子采集”专项课题研究,以期总结出一个可推广、可复制的非血液采集入库案例和技术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