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从事音乐制作的网友认为,应该摆事实讲道理,撇开艺术造诣不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作为一个尊敬师长的口号不是喊一喊就算,但要真的嵌到人的基因里,那可能就是“封建思想”。又有人点评道,不管是郭德纲还是赵本山,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大家,到最后都逃不开大家长式的思维,还拿这些父子纲常作为美德,一副真理在握的形像,真不知道是传统文化的问题,还是个人品质的问题……
近来,网上还纷纷介绍了旧社会梨园套路、相声界拜师内幕等行规,并逐一核对郭德纲与曹云金的各自行为是否“合乎规矩”。但是,实质上,这个问题的本质是,21世纪的新型师徒关系应该如何建立?
梨园套路是绵延千年的中国文艺界旧的生产关系,其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精华在于言传身教、口传心授,才能保证才艺传承不走样。例如,上海昆剧团时至今日倡导的学馆制,就是由各流派代表的传承人,为青年学员手把手示范、传艺。糟粕在于师徒关系很可能被扭曲成主仆关系甚至主奴关系。“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俗语,还算轻描淡写,扼杀徒弟的个人成长也比比皆是。
梨园套路也是农耕社会的产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起全球兴起了工业革命,如今21世纪已经进入信息社会,诸多生产关系都发生了质变,不可能不影响到一并进入新社会、新的历史转型期的戏曲、曲艺界。郭德纲与曹云金面临的,其实是一个旧的生产关系,如何适应新的信息社会的问题。如果在旧社会,甚至古代,曹云金面临同样问题,是断然没有技术条件和社会环境,允许他发声的。就是借给徒弟一百个胆子,徒弟也不会把师父的问题写成文章,到处贴在安民告示栏里。
时代不同了,但是郭德纲,还是想要保持旧社会的梨园套路,似乎不太现实。从前真正的大师多半都是德艺双馨的,他们一旦收徒,也是看重徒弟的才艺潜质。喜欢“享受”主奴关系的“师父”们,往往都是草台班子的江湖艺人。
在21世纪,师徒情分中夹杂着金钱,往往会使得师徒情分更加复杂、五味杂陈。假如一个徒弟白吃白住在师父家,就像养父对养子那样视同己出,那么“任打任骂”似乎还是梨园套路常见款。但是假如是真金白银地“有偿拜师”,师徒关系就远不如古时候纯粹了。孔子收徒,也不过是收取三五束干肉而已。在新时期,师傅若是断了交过钱的徒弟的财路,似乎有些不妥。再说徒弟受欢迎,师父脸上也有光,不能要求所有的徒弟都是一个模式——“儿子模式”或者“孙子模式”。要允许有人“不愿当儿子”和“不自认孙子”,要允许合情合理的“出师”。
新型的师徒关系如何建立?这是一个似乎绕不过去的课题。当然郭德纲也是有大才华的,他说着说着,就变成“主流”了,这是他的本事所在。对此,咱们当然乐观其成,希望他“主流”起来。可是权利和义务从来都是相等的,你不能出着“主流”的镜,拿着“主流”的钱,私下里却是江湖的价值观和做派。
曹云金的博文题目有点“标题党”,《炮轰郭德纲:最清楚你见不得光的事》。其实,艺人多半苦出身。这一行绝不是表面上那样光鲜亮丽。从艺之路,坎坷艰难,千人投身,一人称霸,其余往往是炮灰。这称霸的一人,也未必每一分钟都光明如英雄。只是,称霸之后,也必须对自己更加高标准、严要求。假如还是江湖草莽的熊样,还想“殿堂”和“江湖”通吃,这就怪不得人民群众对你高标准严要求了。
目前事实还未完全明朗,师徒之间的是是非非还无定论。但是,此事既让人怀念起当年梅兰芳与其各个徒弟们的亲善友好,又联想起培养了大半个香港歌坛明星的已故音乐教育家戴思聪——他的徒弟包括张明敏、王菲、黎明、刘德华、谢霆锋、梅艳芳等等。才艺双全、德艺双馨,才是艺术师徒无论在哪一个时代都能赢得观众和人心的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