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京剧院的最新剧目《浴火黎明》在盛夏引发了剧坛乃至文学界的一片热议。在这出戏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上京一代青年演员在现代戏中对传统技巧的融合与创新,更看到了著名编剧李莉在戏曲革命题材现代戏中的思索与突破。
对戏曲创作稍有了解的人士都知道写京剧现代戏难,写革命题材的京剧更难。对于一个普通编导来说,找一个有定论的人物或题材,在特定的纪念日演出几场也是名利双收的。然而作为一个真正的剧作家,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挖掘与锤炼。
剧目创作上的成功首先需要对素材的透视与选择。原本京剧院给与李莉的是创作一部关于“红岩”题材中曾被提及但未展开的陈然与《挺进报》的故事,应该说人物与题材都没有争议,对于一个成熟的剧作家来说是一个不难完成的创作任务。在阅读了上百万字的相关材料,观看了上千小时的视频资料与相近创作及数次实地考察后李莉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改变创作目标,以《忠诚与背叛》这本“红岩”历史资料所提及人物与素材为出发点,展现重庆党组织在市委书记与副书记双双叛变,180多名党员在狱中重建组织重固信仰与敌人斗争到生命最后一刻的故事。
我相信对于“红岩”的相关题材,许多的编导都是烂熟于心的。稍有些责任感的创作人员也肯定看到过这些内容,但为什么在近些年的戏曲创作中没有展现呢?首先,前人铺路后人沾光,像《华子良》这样的延展性创作,观众容易接受,拿奖也容易。另辟蹊径,前有荆棘不说,最后的目标是什么,又是否能够达到?
这就需要剧作家独到的眼光和相应的创作能力。
李莉看到了这些烈士在狱中重建组织帮助动摇的同志重塑信仰,也看到了他们对某些问题的痛心思索并用鲜血写给党组织与后人的具有警世意义的“狱中八条”。实则也是找到了该题材引发当下思索的可能性。如果说当年的电影《烈火中永生》,歌剧《江姐》是为我们找到了学习与崇敬的榜样,那么今天在《浴火黎明》中,这些地下党员则用他们行动告诉我们无论多大的困境,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坚持理想与信仰的必要性,及“(一)防止领导成员的腐化;(二)加强党内教育和实际斗争锻炼;(三)不要理想主义,对上级也不要迷信;(四)注意路线问题,不要从“右”跳到“左”;(五)切勿轻视轻信小人;(六)注意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经济、恋爱和生活作风问题;(七)严格整党整风;(八)严惩叛徒特务。”八条血铸的箴言。为今天的党员与领导干部敲响了警钟。
因为在人物创作上已经不是原来简单的“二元对立”的原则,在人物的选择和塑造上会更多维也更具有话题性。比如剧中的主要人物县委书记范文华就是一个从理想崩塌到动摇,最后才被狱中党组织挽救。当时的重庆市委副书记许志烨在狱中首先是自责没有勇气反映市委书记刘国定的腐化问题最终给地下党组织带来的危害,然后再建立特委将狱中同志重新团结。稍有创作经历的人都知道,创作一个立体形象的人物,需要的笔墨和细致度与连贯性都远大于平面性角色。而在革命题材中更是鲜有挑战。
在试演后,多方的意见更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范文华这个人物是否可以作为主要人物?他的身份是已经动摇了还是仅仅是对领导的迷信与信仰的崩塌?第二,可否写明是市委书记刘国定的叛变造成了这次重大损失?第三则是文学性,戏剧性与主题性如何协调与融合。
水的多向性就是漩涡,文艺的多向性指导与建议往往会让剧作家与主创无所适从或索性随波逐流。过去的不少作品在打磨修改中,要么主创固执己见造成创作停滞,要么随意消解锋芒变得平庸。幸好这次的剧作家是有定力的。因为她知道她的创作初衷来自真实的历史,她的激情来自那些烈士在黎明前对未来对今天的我们的叮咛。
一部作品成为经典需要打磨与时机等多重因素,可遇不可求。
一个有着眼光与定力的剧作家,在一个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院团里创作一个能刻下时代印记的佳作还是可以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