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起引人发噱的“为订单剪电线”事件,将校园洗衣平台宅代洗推上了风口浪尖。尽管其CEO表示“剪电线”事件属商业炒作,但丑闻仍将这家O2O洗衣创业公司钉在了耻辱柱上,也令其成为解剖互联网创业模式与生态的标本。
自曝“发家内幕”,并炫耀歪招奇效——创业初期为积累用户,在高校剪断宿舍楼洗衣机电源线,迫使学生用宅代洗,结果业务猛增;引发舆论哗然后,其公关还自鸣得意,发朋友圈“先设立一个小目标,剪断10万条电源线”,用轻佻戏谑刺激舆论;直到激起公愤,才紧急公关式道歉……什么叫“花样作死”?宅代洗“剪电线”事件就提供了鲜活例子。对主营校园洗衣业务的宅代洗而言,这污点恐怕很难“洗”干净。
以剪电线方式“强制试用”,新则新矣,却严重违反商业伦理乃至法律常识,有些网友就担心,要是这都行,那做O2O修车服务的可找人戳轮胎,卖轮椅的可以打断人腿……照这么看,O2O要发展到殡葬业可就吓人了。“剪电线”真实性存疑,但炒作这类奇葩事,博眼球、引关注的意图不言自明,这挺“无节操”,但这种无节操只会招骂,很难讨喜。
为了利益可以无底线,易戕害基本商业伦理,也拖社会商业文明的后腿。可揆诸现实,已变成段子梗的“剪电线”,还真不是互联网创业的唯一“作死”手法:在互联网创投圈,恶意炒作、数据掺水、谎报融资、合谋式互撕等现象可谓频出,号称中国特斯拉却被扒出山寨的“游侠汽车”,九零后创业代表余佳文大放厥词“一亿分红”后食言,都是个中典型。
这些景象拼凑,也合成了互联网创业中的乱象之一斑:已有人剖析,宅代洗之所以要无底线炒作,只因它针对的是伪需求,市场容量极小,而创业公司玩法又是在血拼中力争扛到最后,所以宅代洗在激烈竞争之下,就想着收割短期知名度红利,骗一把投资、割一圈创投韭菜就行,而不是着眼长远,所以才会狠劲炒作。眼下各行各业都在打着O2O名义“+互联网”,但在捕捉风口的表象下,是很多创业公司找不到充分需求,创不了新,最后只能创“孽”,为了收割风投融资,使出可能并不正当的浑身解数。
得看到,如今创业者也在经历资本退潮的寒冬,凭着一个概念一段故事就能让投资人一掷千金的时光已不再,O2O行业投资泡沫也频现。在此情况下,抓住“双创”机遇的正确方式,应该是商业模式、产品业务的创新,是数据规模竞争力的实打实提升,而不是通过恶意炒作、造假来骗融资或注意力资源。以为投资人是“傻子”,傻子太多故自己这类骗子就能出来混迹,多半是拿声誉做败局赌注的自作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