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中秋,超强台风“莫兰蒂”眼看就要让所有的赏月计划泡汤。我的老友“汤版”仍不预备放弃,不放弃为“2016中秋月色”全国大型视频直播活动热身准备,“百分之一希望,百分之百努力”;也不放弃向更多家有天文望远镜的同好发出倡议,倡议大家在中秋假期的任意一天把望远镜搬出家门,与认识或不认识的人们分享迷人的月色。
这样的分享活动,有个富有故事性的名字“路边天文”。很喜欢这名字,喜欢它的关键词“分享”。据说,最先是由道布森反射式望远镜的发明者——出生于中国北京的美国天文学家约翰·道布森发起的。1968年某个清朗的夜,美国旧金山,道布森带着他的望远镜走上热闹的街头,邀请路人驻足欣赏望远镜里的美好星空。渐渐地,世界各地的专业天文台站和业余天文粉丝,都加入其中。
真好!分享月亮的“颜值”,也分享其中的科学。不再让你感觉那些专业名词、知识原理有多么高高在上,有多么十万八千里之外。就在路边嘛,还有什么理由望而却步?当“科技三会”明确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当我们愈来愈频繁地讨论科普,分享的价值便愈来愈“显性”。从文字感情色彩的细微差别来看,“普及”多少有些俯视的意味,总不及“传播”平等,也不如“分享”来得亲切。
普及科学,哦不,更准确地说,分享科学,本身即是一门学问。若问科研工作者缘何疏于科普,最常见的答案大概是“搞科研的时间都不够用了”。然而,真的有那么一条明晰的楚河汉界,能将“科研”与“科普”一分为二吗?恐怕没有。你难道忘了有一门科学就叫“传播学”吗?请记得这是一种分享,我将科学知识赋予了你,你也把科学灵感赠给我。
这个中秋假期,哪怕“莫兰蒂”当真要来搅局,中秋月是分享不成了,也不打紧,还有更多科学要分享呢。择机发射的“天宫二号”,紧随其后的全国科普日……来分享吧,即使形式上无法“在路边”,内容与方法上也可以保留那股子自然平等的“路边味”。那首歌怎么唱来着,你会不会突然地出现,在路边的分享科学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