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整理抽屉时无意间翻到一只手表,金光闪闪的。手表让我想起了一段与夜光杯有关的回忆。
那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婆婆从香港回上海探亲,适逢夜光杯上刊登连载——比弗利山庄。她虽然是香港人,但同样有着割不断的晚报情愫,每天只要吃好夜饭,她就戴起老光眼镜,拿起晚报仔细浏览,不管大小新闻,边看边不停和我们一起议论,一副意犹未尽的样子。自从看到比弗利山庄的连载后,欲罢不能,不知不觉连续看了一月有余。回香港的期限到了,谁知婆婆最依依不舍的竟是夜光杯上的连载。临行前她特意关照,叫我务必把比弗利山庄的连载一次不落地给剪下,邮寄到香港。并再三叮嘱我,以后夜光杯上如有好看的连载,一定要给她剪下来存着。
后来,老人家为了奖励我给她剪报寄报,让她能如愿看完长篇,第二年回沪时,特意赠我手表一枚。虽然过去了好多年,这件事却仍让我记忆犹新。是夜光杯的魅力,不但增添了我们婆媳间的沟通与感情,还让我得到了一份珍贵的礼物,这是因夜光杯而带给我的纪念。
时光荏苒,没想到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从一个夜光杯的忠实读者,慢慢喜欢上了写作,试着经常往夜光杯投稿,也取得了一些小小成绩。前不久,我写了一篇也与香港有关的小文——《走进伊丽莎伯医院》,夜光杯上刊出不到一周的时间,同事告诉我,说看到报刊文摘转载了,接着又有人告诉我,香港凤凰网上也有了,大家主要针对香港目前的医疗体制,以及他们的医患之间是如何做到相互尊重和理解,联系内地如今医患矛盾突出,“医闹”屡见不鲜,展开了多方位的讨论,线上线下,反响热烈,据说还达成了好多共识。由此可见,夜光杯的影响力之大!也让我很受鼓舞。
我有个习惯,凡是刊登过自己小文的报纸,都会视作宝贝,常会翻出来温故而知新,反思一下有哪些还写得不够好,有待提高的地方。看着身边日积月累叠得越来越高的一摞摞新民晚报,越发觉得珍惜与感恩。至今我都清楚记得,当我的第一篇稿子变成铅字,登上了夜光杯,兴奋得难以自主,一张报纸放在包包里拿进拿出不知多少回,连晚上睡觉时也把它放在枕头边,闻闻它的油墨味都觉得特别的香。
如今,婆婆已经不在了,但是老人家赠与我的手表,仿佛在告诉我新民晚报夜光杯悠远的历史,丰富的人文底蕴,激励着我多多阅读,学习写作。斯人已去,夜光杯光辉依然……我想引用一下著名作家陈村先生在庆贺夜光杯七十周年专场上的幽默之语——今年夜光杯70岁了,在我出生的时候,它已经在了,在我“挂”了的时候,它一定也还在,祝福夜光杯能长长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