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年前的上海夜晚还是一派满天星斗的景象。那时的夏夜我常和外婆坐在阳台上仰望星空,一边听她讲“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的故事,一边在她的启蒙下辨识起北斗星、织女星、牵牛星……1973年4月24日,站在小板凳上的我和大人们一起在悦耳的《东方红》乐曲声中寻找夜空中飞逝而过的“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许多年过去了,那一幕幕场景至今想来依然倍感温馨。而如今,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神舟飞船已先后将11位中国航天员送上了太空,玉兔号月球车登上了月球,几年后天宫空间站也将长久地入住太空。百年航天,人类已向太空发射了6800多颗卫星,近千名宇航员光临过太空……
因为自小喜爱集邮和筹办航天邮品展的缘故,近年来我开始广泛接触航天知识专业书籍和航天专家,从中受益匪浅,胸襟也为之开阔了许多。从火箭、人造卫星、载人飞船、“阿波罗”登月到航天飞机、空间站、星际航行,人类航天技术突飞猛进的背后,凝聚着一代又一代航天科学家智慧的结晶和那些“倒下的宇航员”的不朽贡献:邦达连科、格里索姆、查菲、怀特、科马洛夫、加加林、多勃罗沃利斯基、沃尔科夫、帕查耶夫……正是他们一次次挑战人类极限的壮举,才使我们今天真切感受到人类与太空如此靠近。
金秋时节正是第十八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之际,又恰逢“神舟十一号”载人宇宙飞船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之时,在普陀区图书馆举办“宇宙 开放的海洋——航天邮品展”既是锦上添花之举,更是旨在普及航天知识,弘扬航天精神。人类首位飞上太空的女宇航员捷列什科娃应我之请欣然为这次航天邮品展题词“宇宙是开放的海洋”,她的题词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导弹总体设计专家刘宝镛的题词“太空是人类的共同家园”可谓是异曲同工,意味深长。正如“宇航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所说:“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会永远生活在摇篮里。”人类终究有一天要告别地球飞往遥远的其他星球。如何从容不迫地飞离地球,如何找到更适合人类栖身的星球,如何将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安全带走……一切看似还那么遥远,然而对时间而言,一切又显得是那么急迫。从这个意义而言,今天我们为探索太空所做的努力,与其说是在编织人类未来的摇篮,倒不如说是在为人类未来寻求最好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