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晚,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当“皇帝”开篇的华彩和弦从席夫的指尖流淌出来,熟悉他的听众可以立即辨认出来:没错,这就是席夫!稳健的步伐、晶莹的音色以及王者的气场,没有丝毫多余的刻意煽情,举重若轻,是现场听席夫演奏“皇帝”给我的直观感受。北德广播爱乐乐团与其说是在曼泽的指挥下协奏,毋宁说是紧随在席夫的坐骑之后,哪怕在最高潮时,依然保持同样节制的声音,而这种节制,自有一种伟大的力量。从中仿佛有阳光浮现,让我们不得不以仰视的态度聆听来自乐池底部的声音。
在钢琴声部休止时,席夫的双手也在不停挥舞——这位深谙指挥艺术的钢琴家,在两个月前的韦尔比耶音乐节上演奏“皇帝”时,是边独奏边兼任指挥的。然而,随着乐队呈示近两分钟的柔板主题,席夫双手聚拢在胸前,闭上眼睛纹丝不动,表情像一个孩子,这圣洁的一幕让在场听众终生难忘。席夫随后弹出的钢琴柔板旋律足以将人带入天堂般的幻境,他的弱奏比耳语还轻,却给人温柔的力量。
相比之下,曼泽的表现令人有些失望。或许因为刚接手乐团两年,磨合期尚未形成默契,乐队和钢琴的衔接多次出现问题,下半场的“英雄”交响曲末乐章也略显疲态。但主要原因恐怕在于曼泽多年的古乐研究和演奏经验,导致他在指挥现代乐团时要面临一些矛盾。尽管本场音乐会乐团基本上运用的是现代演奏法,但谨慎的处理还是让我想起古乐指挥家加德纳的贝三版本。这种矛盾体现在其指挥姿态上,像是一位久居书斋的老夫子,竭力想模仿马勒当年的夸张动作,出来的声音依旧是保守的。
不可否认,席夫的演奏中也出现了一些瑕疵,如装饰繁多的快板段落钢琴声部出现两处错音和漏音,但瑕不掩瑜,他们在许多细节张力的处理上甚至比之前的录音版本更精彩,更重要的是,这场音乐会向听众诠释了真正的古典精神。贝多芬的同时代文学家歌德曾将古典精神归纳为:强壮、新鲜、欢乐、健康、纯朴、英雄。即便贝多芬自《“英雄”交响曲》转向浪漫主义风格,他的浪漫主义始终维持着歌德晚年倡导的古典精神,而法国作曲家柏辽兹在贝多芬去世两年后写出《幻想交响曲》,正式宣告病态式浪漫主义的到来。尽管席夫的演奏风格在近年来经历了很多变化,但始终维持着德奥音乐的古典精神,听他的现场演奏很容易让人想起温克尔曼的古典艺术理想:“庄严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所以,虽然席夫毕业自匈牙利李斯特音乐学院,却一直不愿染指李斯特的钢琴曲,因为他骨子里排斥那种滥情的浪漫主义。
由于是与乐队同台上演协奏曲,所以本场音乐会并未再现2013年加演了“第三个半场”的“席夫之夜”。席夫此次加演了贝多芬的《降E大调钢琴小品》(Op.126 No.6)和舒伯特的《降E大调即兴曲》(Op.90 No.2),与“皇帝”和“英雄”的调性相统一。乐团最后加演了门德尔松的戏剧配乐《仲夏夜之梦》之谐谑曲(Op.21),再次以轻松活泼的小品与英雄交响产生对比,始终保持的,是德奥音乐中最可贵的欢乐、健康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