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男子,出行大多骑马。清朝统治者自马背上得天下,故而尚武,要求八旗子弟和汉族武官沿袭骑马的风俗。曹雪芹一家是正白旗包衣,所以他笔下的贾府,因武荫世袭爵位,连娇生惯养的贾宝玉,出门也骑马。宝玉华丽的冬衣,袖子还做成窄窄的“箭袖”。他初见黛玉时,穿着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这种剪裁,最早也来自北方游牧民族,既保暖,又便于骑射。
曹公笔下,也有坐轿子的贵胄男子,比如一等将军贾赦。清朝时,王公官员的确有年老体衰,向朝廷奏请,要求改乘轿子的。贾赦上了年纪,还左一个小老婆、右一个小老婆,成日饮酒作乐,又看上了贾母的丫鬟鸳鸯,让太太邢夫人出面说合,分明是“老当益壮”,想必因为懒惰才不骑马。还有北静王水溶,年未弱冠,“不以官俗国体所缚”,大摇大摆地坐轿来贾府祭奠。这些描述,反映了《红楼梦》时代的实情:武官和八旗男子时常违制坐轿,雍正、乾隆二帝不得不多次下令禁止。乾隆帝还强调,听说年轻的宗室王公,平时也乘轿子,而不练习骑马,违反了满洲旧习,必须严禁。
贾府的男子常骑马,女眷出门常坐马车,所以府中备有许多马匹。养马的地方虽然称作“马棚”、“马圈”,规模其实不小,一座府邸,甚至有好几个马棚。晚清醇亲王府的马号,分为东、西两个院落,占地竟达1900平方米。贾府的马棚,是宅邸重要的组成部分,与马棚相关的俗语,《红楼梦》中人也是耳熟能详。
第十六回中,王熙凤和丈夫贾琏,谈及薛宝钗的哥哥薛蟠纳妾一事。薛蟠进京前买了美貌的丫鬟香菱,和母亲软磨硬泡了一年,终于娶得香菱为妾。然而凤姐却说,不到半个月,薛蟠就当香菱如“马棚风”一般了。
“马棚风”,大抵指薛蟠喜新厌旧,得到了香菱,就不拿她当回事了,正如林黛玉的丫鬟紫鹃评论纨绔子弟,“那一个不是三房五妾,今儿朝东,明儿朝西?要一个天仙来,也不过三夜五夕,也丢在脖子后头了”。
有人认为“马棚风”即“耳旁风”。然而,“耳旁风”或“耳边风”,指的是听了就忘,不走心,从字形到字义,都不会和“马棚风”混淆。《金瓶梅》中,吴月娘曾责怪西门庆说:“家人说着耳边风,外人说着金字经”。《红楼梦》中,袭人也嗔怪宝玉“拿着我的话当耳旁风,夜里说了,早起就忘了”,还向宝钗抱怨宝玉“凭人怎么劝,都是耳旁风”。
也有人认为,“马棚风”出自东汉贾逵对《左传》的注释:“牝牡相诱谓之风”,即“风”指的是公母牛、马互相引诱。马棚里牝牡相诱,很是寻常,“马棚风”形容男女之间感情一般。这种说法似乎有些牵强。如果“马棚风”的含义如此深奥晦涩,几乎不识字的凤姐,也不能脱口而出。
笔者认为,“马棚风”就是字面意思:马棚里刮来的风,气味不好闻。对于《红楼梦》时代的权贵而言,马匹故不可少,马棚却是个糟糕的去处。第四十回,贾母来到薛宝钗房中,见朴素简单得和雪洞一般,便觉得不妥,开玩笑说:“年轻的姑娘们,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我们这老婆子,越发该住马圈去了。”娇贵的主人们,是不会踏进马棚的,牵马、拴马之事,均由小厮代劳。第六十五回里,贾琏去小花枝巷看尤二姐,就是他的心腹小厮隆儿拴马。
此外,当时犯错的仆婢,时常被关押在马棚中。一方面,将人像牲口那样对待,是一种侮辱性的折磨。另一方面,清代北京的秋冬十分干冷,马棚堆积了草料,容易失火。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南院的马棚就着了火,吓坏了贾母。囚禁在马棚中的罪人,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也会帮忙看着点儿。
书中,宁国府的老仆焦大,和主人吵架,就被小厮们揪翻,捆倒,拖往马棚。焦大依旧破口大骂主人一家不检点,又被塞了一嘴的泥土、马粪。还有一年,贾母过生日时,荣国府的两个管事婆子,对宁国府主母尤氏的吩咐报以冷言冷语,也被捆了起来,关在马棚里。关马棚的惩戒手段,不仅贵族之家有,在皇宫中也很常见。康、雍、乾年间,触犯宫规的太监,就被圈禁在瓮山(今颐和园万寿山)的马厩中,吃着喂马的仓米、料豆,做着铡草秣马的沉重劳役。
不过,凤姐说香菱成了“马棚风”,绝非是轻慢她。相反,凤姐对香菱的评价相当高,夸她美丽温柔,“差不多的主子姑娘也跟他不上”。凤姐向来快人快语,谈吐犀利,美貌出众的她还曾自嘲是“烧糊了的捲子”,自称相貌寝陋。把香菱比作马棚吹来的臊腥之风,只是惋惜这如玉佳人,嫁给了粗蠢轻薄的薛蟠,被看轻了,得不到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