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家家户户门前架起一口大锅,小巷深深,炊烟袅袅;薪火相燃,米香扑鼻。
早在几天前,家中的妈妈们就相约去林间,边采割竹叶,边闲话家常。洗好粽叶,淘好糯米,调制好肉,妈妈们围坐成一个小圈,开始包粽子。
叠好新鲜的粽叶,在中间撒上白色糯米,放上几块腌肉,再盖一层糯米,一层裹一层,竹香米香肉香,层层渗透。
无论从哪一面看,家乡的粽子都呈三角状,三角粽由此得名。据说古时盛行以牛角祭天,汉晋时的粽子多做成角形,用来祭祖。包粽子时,谁家棱角最分明就最好看,寓意也越吉祥。
这边包了几个,又跑去那边看看,比比谁家包得更标致。新媳妇自然跑得最勤,认真请教,这一来一去,多跑几趟,大家逐渐熟络,欢声笑语也多了起来。一个粽子,一份食物,把大伙的心再次串了起来。
对嘴馋的孩子们来说,熬粽子可真难熬。不到一小时就跑来问几次,大人也不恼。家乡的三角粽,一般要用大火连续熬制整整12个小时,最好选用晒干的荔枝树干,火不能断,时不时要加冷水,每隔4小时需给粽子翻身。
时间精确,步骤细致,把控严格,不仅表达对先祖的敬意,更展现了认真的生活态度。
第一个粽子终于起锅,全家人赶紧围过来,合用一双筷子,分享今年新春的第一口幸福。
将煮熟的粽子整齐摆放在通风向阳的窗前,春节长假里每天早晨吃一个,去亲戚家串门时拿一些,有人来拜访时送一些,游子又要远行时再带上一些……新年的祝福、家乡的味道就这样传递着。
过年,要的就是这个味。
新民晚报大学版学生记者 李春燕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