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彦珣
经由沪昆高铁,上海至昆明最快10小时36分,上海至贵阳最快8小时25分,长沙至昆明最快5小时,南昌到贵阳最快4小时57分。使云南和贵州与长三角经济带等有机衔接,同时也实现了旅客“千里归途一日还”的梦想。
高铁名片
沪昆高铁
2016年12月28日,我国东西向最长、速度等级最高、经过省份最多的高速铁路——沪昆高铁,正式全线开通运营。
沪昆高速铁路,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四纵四横”客运专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东起上海,西至昆明,途经上海、浙江、江西、湖南、贵州、云南六省市,全长2252公里,53个站点。不仅连接众多知名旅游胜地,沪昆高铁也是我国途经少数民族聚居区最多、最具民族风情的高速铁路。
2016年12月28日,沪昆高铁贵阳至昆明段的开通,意味着这条铁路在新生之初就要接受一年一度的春运大考。沪昆高铁全长2252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东起上海,西至昆明,途经上海、杭州、南昌、长沙、贵阳、昆明6个省会城市或直辖市,是中国东部至西南最长、经过省份最多的高铁。
随着沪昆高铁的全线通车,目前除宁夏和西藏外,中国内地所有省份都已通了高铁,“四纵四横”高铁网正式成形。短短8年间,中国高铁从无到有,运营里程突破2万公里,占世界高铁运营里程60%以上。
1月24日,随着春节的临近,虹桥火车站显得异常忙碌,乘客从四面八方而来,再次汇聚,然后又离开。记者发现,原本在站内的取票机器也被“搬到”了室外。拎着大包小包的乘客,有序排队取票、安检进站。
候车大厅的人流明显比平时多了许多,临近检票时间,尽管工作人员还未吆喝,心急的乘客们已早早拎起行囊,自觉排成数列纵队,等候开闸。人再多也不推别人,看见有人拿着大的行李,经验丰富的乘客还会主动建议他搭乘升降电梯。不论脚步如何匆忙,大家的脸上都带着幸福的笑容,仿佛家就在不远处。
乘客
回家之路从未如此舒适
春节,代表着全家团圆;春运,也是一次回家之旅。按照车票找到位置,将行李安放好,随着列车的开启,乘客们也正式开启了他们的回家之路。乘客魏东寅,老家在江西省九江市,来上海教书已经18年了。由于父母还在老家,每年过年,她都要回家看看。通过网络购票后,1月24日,她踏上了回家的G4769次列车。父母体谅她春运的奔波,以往都让她错峰回家。随着高铁的开通,奔波少了,乘车的环境也舒适了,魏东寅也能在节前就到家了。“高铁开通后,最直观的感觉就是回家的时间缩短了,回家更方便。服务也更加到位。”她告诉记者。
同列车的另一名乘客徐芬芬也有着同样的感受。她的老家在江西省抚州市,2015年毕业后就到上海工作。由于上海到抚州并没有直达的火车,每次回家的路都很“折腾”,她需要乘车到南昌,再换乘火车或者汽车前往抚州。徐芬芬回忆,以往从上海到南昌最快也要10个小时,有时遇到火车晚点,错过了下一班前往抚州的火车,回家的时间就更长了。自高铁开通后,回家变得容易了,从上海到南昌的时间缩短到了4个小时,加上能准点到达,再也不用担心误车。徐芬芬告诉记者,2016年,她一共回家4次,觉得特别开心。
随着列车的飞驰,魏东寅和徐芬芬离家越来越近,她们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灿烂。而对于列车长张书杰而言,看见乘客的笑容就是对他们工作最大的肯定。
列车员
从如何管理到如何更好服务
“请各位旅客将行李放置好后,尽快就座。”这个穿着制服、笑起来很暖的工作人员就是G4769次列车的列车长张书杰。她是地道的湖北女孩,2012年参加工作,今年是她亲历的5次春运。这几年间,中国的高铁迅速发展,张书杰的工作地点也从动车升至高铁,并成为“四纵”中最年轻沪昆线上的一名年轻高铁列车长。
这个爱在朋友圈里发美图、爱运动的女孩,其实是个90后,脱下制服和平常的年轻人没什么两样,但穿上制服后,却仿佛瞬间“长大”了。置身于繁忙的铁路动脉上,张书杰需要承担起整列高铁上1600多人的各种需要,从检查车上各项设施的运转,确保旅客安全。
G4769次列车,是春运期间增开的一趟临时列车,每天11点从上海虹桥火车站出发,途经16个站,最终抵达江西省萍乡市。在从上海到萍乡的6个小时,她必须一遍遍巡回所有车厢,有时好不容易坐下,又有事情“找来了”。按照8节车厢的配置,该车共配备有1位列车长、3位列车员、2位餐车人员和2位保洁人员。每当快到下一个站时,保洁人员都要例行对车厢进行清洁。列车到站前和刚驶离的这段时间,是张书杰最繁忙的时候,她需要对列车进行巡视、确保乘客安全上下客。
春运期间,乘客的行李也比平时多了许多。为了确保车厢内的正常通行和安全,发现乘客的行李摆放不当,张书杰都会前去告知,有时会主动帮助乘客摆放好。张书杰告诉记者,随着管理的完善和乘客素质越来越高,他们的工作也发生了变化。“以前总想着如何管理好,现在更多是考虑如何更好地服务乘客。”她告诉记者。
北盘江特大桥
为了8秒用了6年时间
分段建设、分段开通运营的沪昆高铁,在建设之初就遇到了重重困难。从滇越铁路到贵昆、成昆铁路,再到沪昆高铁,中国人在曾被外国专家断言为“筑路禁区”的这片土地上一次次超越了外界的想象。
为了乘客能实现“千里归途一日还”的梦想,成千上万的人们默默努力着。这一成就,是中国工程师和工人克服了在高原建高铁的多项技术难题,才得以实现让高铁成功穿越地质结构复杂、岩层变化频繁的喀斯特地貌和地震高发带,创下了多项中国乃至世界铁路建设纪录:全长14.8公里壁板坡隧道、全国溶洞最多的隧道、世界最大跨度铁路拱桥……
这座世界最大跨度铁路拱桥,也是世界第一高桥,它的名字叫北盘江特大桥。高铁通过这座大桥需要8秒钟,然而就是为了这8秒,百位桥梁专家和600多名施工工人克服重重困难,闯过道道险关,历时6年才得以完成。北盘江特大桥的建造过程,只是沪昆高铁修建的一个缩影。
大桥横跨关岭、晴隆两县,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钢筋混凝土拱桥。随着大桥通过动态验收,让最初“难于上青天”的担忧化为乌有。
北盘江特大桥长721.25米,跨径445米,设计时速350公里,大桥桥面离河底垂直高度565米,这个高度相当于近200层楼的高度。在峡谷中设计这样一座桥,难度可想而知。中铁二院北盘江特大桥项目设计负责人谢海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道,整个施工接近300道施工工序,主拱使用混凝土方量是2.7万立方米。由于施工难度很大,该项目边设计边施工,光计算就用了两个工作站一年的时间。
2010年10月大桥正式开工建设,大桥施工总工程师杜锐是云南曲靖人,他表示,6年建设时间修成的这座沪昆高铁咽喉工程,意义非凡。这不仅是沪昆高铁全线中桥梁难度最大的控制性工程,更是一条通往家乡的高铁走廊。6年时间,杜锐几乎两年才回一次家,从儿子牙牙学语就来到工地,到如今儿子上小学,杜锐今年也能坐着高铁回家与家人团聚了。
11分钟路程的“小目标”
近万建设者奋战1825个日夜
沪昆高铁贵阳北至新晃西段,跨越了贵阳的乌当区、南明区、龙里县等地,全长56.6公里,按照时速300公里/小时计算,这路程只需11分钟,为了这个小目标,近万名建设者,奋战了1825个日日夜夜。
“太难了!太苦了!太不容易了!”是项目参与者心底的声音。线路靠近贵阳市区,需要穿越居民楼、厂矿等,建设过程中,拆迁成了一大难题。在建设的5年时间里,为了赶工期,2013年的9、10、11月份,工人们几乎每天都是早上7点开工,一直工作到凌晨3点才休息。
2014年12月,线路施工任务已经完成。但是在成都铁路局排查时,发现了云井庄隧道存在的安全隐患,需要进行“危岩落实清理”。然而山顶上并不具备施工条件,没有施工便道,无法使用施工器械,只有依靠“人海战术”。
30多个工人轮班,从山顶排到山下,工人们相互传递施工所需的材料和工具,再由山顶的工人对山面进行一一的排查,拆掉松垮的石头,该加固的就用钻子敲打进行加固。无论暴晒还是雨淋,工人们都没有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