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2017年02月09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随笔
生动一课
潘高峰
  潘高峰

  刚刚结束的《中国诗词大会》,火了武亦姝,也火了中国诗词。比如我,这个多年不看电视的人,特地找出遥控器,安静地坐在电视机前,一坐就是好几个晚上。

  看的时候全情投入,看完之后怅然若失。为什么?因为还想看更多啊。于是回味之余,也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何《中国诗词大会》会这么火爆?除了中国古诗词优美而动人心魄的力量之外,这个节目还潜藏着哪些“密码”?

  让观众有参与感、互动感,应该是最大的成功之处。有媒体采访主创团队得知,比赛诗词的主要选择范围,以中小学课本为主,80%都是大家熟悉的句子,这也是许多观众明明已经很久没接触古诗词,却能在看到题目时一下子产生共鸣的原因。观看节目时,很多人其实也在暗中较劲:答出题时的小小得意,答错题时的些些失落,让大家的情绪不由自主随着节目的行进而起伏。

  节目的戏剧性也是一大亮点。比如备受好评的“飞花令”,据说源自古人行酒令时的文字游戏,经过改良后,成了选手扣人心弦的“对决”。“云”、“雪”、“月”、“夜”、“酒”……当一句句优美的古诗词你来我往,配上选手们或淡然,或激昂,或清雅,或豪迈的气质,彷如武林高手“华山论剑”,使人逸兴遄飞。

  由此突发奇想,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也能这样生动自如,会不会有更多孩子爱上学习?

  不要觉得这是天方夜谭。仔细推敲,每一期节目,其实就是电视上的生动一课:百人团不妨看做是一个班的学生,挑战者可以看做学有所长者,而王立群、康震、蒙曼、郦波组成的嘉宾阵容,加上主持人董卿,则是答疑解惑的老师,他们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把每句诗词背后的故事和地理、历史等知识,讲述的如此深入浅出,把诗人的英雄气概、家国情怀,演绎得引人入胜,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学有所得。

  反观如今的很多课堂教学形式,死记硬背,题海茫茫,学习变得那么无趣。虽说书山有路勤为径,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苦中作乐”,效率无疑会更高。

  想来,这也算是诗词大会带给我们的另一番启示吧。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新民邻声·热线
   第A10版:新民邻声·话题/综合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财经新闻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连载
   第A24版:阅读
   第B01版:好吃周刊
   第B02版:吃遍中国/好吃周刊
   第B03版:市场之窗/资讯·广告
   第B04版:广告
穿山甲事件要一查到底
生动一课
我可能遇到了假……
叫卖
广告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5生动一课 2017-02-09 2 2017年02月0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