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餐饮做“职介”
记者来到位于铁路上海南站附近、上海长途汽车客运南站对面的石龙路上。该段石龙路的人行道旁开着多家职介所。印有“厂家直招”“特聘”等字样的大幅招聘广告比比皆是,将大门玻璃贴满。
“小伙子进来看看,要找什么工作?”记者走进一家职介所,三面墙壁上都贴有巨幅彩色招聘喷绘,上面列出的企业和待遇都颇为诱人:大众汽车厂、沪东造船厂等企业榜上有名,工资待遇从4000元至50000元一月不等,且大多承诺“双包”(包吃、住)。
“保安去不去?条件好,包吃住。或者酒店里做服务生端盘子?一天180(元),按日结算。”“老板”拿出一本“记事本”,轮番给记者介绍。
见“求职者”犹豫不决,老板有些着急,再三承诺帮助找工作只收取一次性中介费400元,包一年换工作,直至满意为止。说着,她掏出一沓“介绍信”。当记者询问是否签订职介协议时,对方摇了摇头。“你跟公司签劳动合同,我只是个中介。”
记者随后走访多家“职介所”,商铺内使用的喷绘广告大多雷同,不少细节处几乎完全相同,连“急招”公司的名字都一样。部分店铺内张贴的营业执照上,经营范围却是快递、餐饮等,全无相关从业资质,而更多的职介所则拿不出任何营业执照。
线上线下就要钱
采访时,一名年近50、来自浙江台州的外来务工者郑先生告诉记者,正月十一,他和4名老乡相约来上海打工。刚到铁路上海站,就被广场外发小传单的带到一旁一家“职介所”内。在收取了200元的“介绍费”后,对方要求自己去体检,没想到从此再无音讯。
记者打开手机,在相关搜索引擎内键入“求职”“招聘”等信息,立即检索出1亿多个结果。首页里跳出的多个链接,打开后均跳转到了第三方网页,无一例外打出“急招”“面试快”“入职快”等字样,而下面的跟帖多是网友愤懑无奈地吐槽:“收了钱,就找不到人……”“钱被骗光,只好回家!”“第N天兜圈子面试中,快没吃没住了!”
抢生意自曝内幕
有意思的是,由于同条路上中介众多,为了挤兑同行,采访时有不少职介所的老板会自曝部分行业“猫腻”,以期打压对手。
一名自称“老师”的职介所老板告诉记者,不正规的职业所专盯“两头”:一头是初入社会,涉世不深、经验不足的年轻人。一头则是相对没有专业技能,文化不足、年纪偏大的中年人。“所以,小伙子,别信他家的,找工作要到‘老师’这里来。”正说着,记者看到了近乎“同款”的笔记本翻了开来。
求职要找正规军
记者查询发现,开办营利性职业介绍机构,须具备与经营范围相适应、人数符合规定要求的职业介绍经纪人,并取得劳动保障部门颁发的《上海市职业介绍许可证》,才可申请设立营利性职业介绍机构。而营利性职业介绍机构是指:具有职业中介(非家政服务类)活动资格的公司、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及其他经济组织。
目前,上海市实行职业介绍执业资格考核制度,从业人员必须先取得职业介绍执业资格考核合格证明,然后依法向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经纪执业注册,领取职业介绍类的经纪执业证书后,才可从事职业介绍活动。
业内人士表示,春节返程高峰是不少外来务工人员的求职高峰。他们往往带有强烈的求职意愿,迫切希望能找到一份工作。这些心理,都容易被“黑职介”所利用,收取“报名费”“体检费”“制服费”等后就“失联”,不少打工者积蓄花完只能灰头土脸地返回老家。
对此求职专家建议,求职者还需要到正规的人才交流市场去挑选工作,切忌盲目急躁、好高骛远,避免弄得“职财两空”。
本报记者 徐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