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当时绝大多数的知青家中都没有照相机,即使个别知青家中有照相机,他的父母亲也不会让其带到农村去的。
⒉尽管在当地集镇上的简陋照相馆照一张照片只需要五六角钱,似乎并不贵,然而当时我俩一天所挣的工分数如折算成钱的话,还不足五角钱。与其花五角钱去照张相,那还不如去买十个粉条包子来解饿解馋。
⒊当时大多知青都是带着一腔热情来到“广阔天地”的,可到了农村之后面对着严酷现实:住的是几乎还停留在“石器时代”的泥墙草屋,睡的是木框麻绳床,吃的是红芋(即“山芋”)干磨成粉做的“黑饼子”。所以,我们宛如大冷天地被人从头顶上浇下了一桶冰水,使“满腔的热情”化作了“满腔的悲情”和“冷情”了。想想反正一辈子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当农民了,谁还有那个“雅兴”去照什么相,留什么影?!
回忆往事,从大上海的一个“67届”的初中毕业生,蜕变成安徽偏僻农村里的一个“新”农民,已经是终身遗憾;现如今拿不出当时在农村里“战天斗地”的“光辉影像”,就更是我俩这一生中一件难以弥补的缺憾事。 顾忆三
陈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