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测试现当代世界最流行的语汇,依我个人视界看来,“挑战与应战”一词可望折桂。此词之来源,即出自被人们称为智者的历史学家汤因比。
“挑战与应战”一词出典于汤因比的代表作12卷本的《历史研究》,他为之耗尽40年的心血。“挑战与应战”是这部皇皇巨著《历史研究》一书的“关键词”,在宏阔的世界历史舞台上,他用之以揭示世界各个文明的兴起及其走向。人类文化的生生不息,正是在这新与旧、传统与革新、外来与本土的挑战与应战的交互作用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他用之古代中国,指出正由于对黄河流域困难的自然条件的应战,从而创造了古代中国文明。这智者之言对于我们了解与认识人类历史的本质,都具有示范的、积极的意义。
1973年,汤因比写完了他的压轴之作《人类与大地母亲》,它与《历史研究》的思辨型的笔法不同,而是叙事型的史诗风格,文采斐然,颇具可读性。目下,每当雾霾笼罩城市上空、压得人们透不过气来时,我就想到了这位智者在该书最后的呼唤:“人类将会杀害大地母亲,抑或将使她得到拯救?如果滥用日益增长的技术力量,人类将置大地母亲于死地;如果克服了那导致自我毁灭的放肆的贪欲,人类则能够使她重返青春,而人类的贪欲正在使伟大母亲的生命之果——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造物付出代价。何去何从,这就是今天人类所面临的斯芬克斯之谜。”重温先贤之言,依然有着振聋发聩的现实意义。
作为智者的汤因比,其真知灼见,不仅显示在他的著作中,而且也反映在他的系列谈话中。与古希腊智者苏格拉底一样,他不摆大学者的架子,而是虚心地与任何愿意同他对话的人聊天,从宇宙天体到气候变化,诸如教育、福利、医疗、节育、天灾、死亡等,是很“接地气”的话题,为的是引导人们去领悟人生之真谛。比如他与日本社会活动家、宗教家池田大作跨年的两次长谈、与英国“自由欧洲”电台播音员厄本长达一年的广播对话节目等,在看似漫无边际的对话中,这位智者的谈话,始终聚焦在这一点上:尊重人、维护人的尊严、敬畏生命。“人的价值至高无上,因为它没有等价物”,汤氏如是说。是的,说到底,人类文明的最终目的还不是让人过上好日子,寻求人的尊严和生命的意义。汤因比这浓浓的人文情怀,已穿越时空,连接东西,在当下中国也成了国民的集体呼唤和时代的强音。
汤因比不只是一位坐而论道的“著者”,还是一位投身于社会的践行者。听其言,观其行,他言行合一,令人钦佩。在“一战”与“二战”期间,他都是英国政府的外交“智囊”,参与了两次巴黎和会,“二战”后在大学任教授,又赴国外讲学交流,直到晚年仍活跃在国际舞台上,反对战争,宣传和平,抨击种族歧视,时刻关心着人类的命运。1929—1930年间他访问过中国,到过上海、南京、北京等地,留有《中国之行漫记》一书。在中国新时期,其思其作,均在学界与坊间广为流传,在与池田大作的对话中,他预言西方的优势终将消失,展望未来,他把希望寄托在东方,并对中华文明在未来世界的引领作用,充满信心。这位智者之识见,值得我们站在当下中华文明复兴的高度去作出认真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