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闻中小学生减负,对于学生时代的成绩是否必然与成年后的成就挂钩,我们确实应当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1898年,鲁迅十七八岁,参加县上秀才考试,据说这回考试,绍兴县被录取人数有500多名,鲁迅位列第几?不但没进前三,前三十都没进。
张中行老先生所著之《负暄琐话》写有“鲁迅先生屈居二百几十名”。位列第一的是马一浮,马公少年才俊,论年纪还小鲁迅先生一岁,在绍兴有神童之誉。
马一浮是状元,无异议。但鲁迅在这次考试中,名次排列出入很大,还有一种说法是鲁迅二弟周作人所记——他是这次考试当事人:“戊戌年十一月初六日,我同大哥往应县试……会稽凡十一图,案首为马福田,予在十图三十四,豫才兄三图三十七”。
鲁迅这回着实考得不坏,但也不能说考得好。鲁迅所考,只是县考呢,若是乡试省考呢?若是殿试国考呢?县里之状元都没拿到,莫道去省里排名,去全国争座位了。鲁迅考试成绩并不太理想,与其后来之文学排名相距甚远。
中了状元的马一浮,曾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新儒家三圣”于古代哲学、文学、佛学,无不造诣精深,又精于书法,合章草、汉隶于一体,自成一家,丰子恺推崇其为“中国书法界之泰斗”。马公名衔甚多,帽子亦高,但若是与鲁迅比,还是矮了一大截。张中行老先生比较周马,谓其名气差距是:“鲁迅先生是家喻户晓,马先生则名限亲友弟子间,并将渐渐为人遗忘。”
鲁迅先生当年的考试成绩尔尔,之后名气却渐渐盖过马一浮。张中行先生分析其中的原因是,“后来两人走了不同的路,鲁迅先生是‘其命维新’,马先生是‘仍旧贯’,因而声名就大异。”
马公与迅翁,其名气大小,源自保守与新进?读书时节之成绩与终生求进之成就,说来也是很相关的。马公县考中状元,可证其智力超群,智力高者,干想干之事,事功肯定大些。出生智力与人生魅力完全等同吗?也不是。马公之后,有“榜眼”,有“探花”,排鲁迅前的,有三十好几个;排其弟周作人前面的,更有几百人,他们后来的成就孰可与周氏二兄弟比?
一个人的成绩与成就,是有点相关的一件事,不过并不完全挂钩。其道路之选择,自是一因,方向对了,只要坚持走下去就会离目标越来越近。而在成绩与成就之间,还需要长时间的不懈努力,鲁迅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写作上了。”
读书时节,你不在乎成绩?那是不行的;读书时节,你只在乎成绩?那肯定不行。成绩体现知识,成就需要知识,更需要综合实力,由成绩到成就,需要知识,需要智力,更需要耐力。一个人之起跑线有多长?再长也不过十几年,起跑线外,便是马拉松了,人生马拉松将是多久呢?马拉松不光看爆发力,更看耐受力,只有将学习变为伴随人生的习惯,才有可能跑赢。
所以,没必要为成绩好沾沾自喜,也没必要为成绩差忧心忡忡。人们看人生,不光看你最初的成绩,而要看你最后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