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评论/专栏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2月25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余烬录
群嘲杨振宁,小心寒了人才环境
李泓冰
  李泓冰

  网上流传中学生嘲家长的段子:问:为什么家长只看分数?答:废话,你以为他们看得懂题目?

  不妨移植到杨振宁回归事。为什么大家只看杨振宁的婚恋八卦?嘿,你以为大家看得懂他的宇称不守恒原理和杨-米尔斯理论?

  一个年逾九旬的理论物理科学家,行了不少助学善事,大幅推进祖国相关领域研究向世界前沿靠近,垂暮之年选择回归——他做错了什么,竟招来同胞大面积嘲骂?鲜有人关注其学术建树以及回归后将如何推动基础学科建设,几乎所有眼球都浪掷在其私域,把一桩科学家美事变成了娱乐版头条。如此舆论环境,谁还敢回?

  说到环境,还真生出几分杞忧。

  吃瓜群众嘴碎也罢了,如果中国人才环境也充满风刀霜剑,兹事体大。

  常有人把杨振宁和“两弹元勋”邓稼先相提并论,以后者的壮烈来贬损前者的“猥琐”。然而,杨是做更“虚化”学术的理论物理学家,又是国民党高官的女婿,如果早年便归国,能逃得过历次政治运动的折腾吗?能执得理论物理研究牛耳吗?苟全性命于乱世,就得额手称庆了。

  时代天翻地覆,科学家终于迎来好日子。

  值得认真检视的是,当下的科研环境,是否能让年轻的“杨振宁”们安心科研直至脱颖而出,让世界刮目相看?

  东西南北,大城小镇,各级政府都忙着建科技中心、筑人才高地,招才引智妙招迭出,使尽浑身解数,拿出房子票子还有北上广的户口挖角,延揽院士或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可营造催生人才、吸引人才的环境,并不只喂胡萝卜那么简单,眼晴更不能只盯着功成名就的“杨振宁”。

  人民日报有篇报道,说一些从事基础研究的学者生活窘迫,“每个月只能算计着过日子,一度怀疑十年寒窗苦读有什么意义”“一旦哪年没争取到课题,就只能拿一两千元的基本工资”,只能举债度日甚至被迫离职……学术环境也过于严苛,比如只认效益不认人,不能瞬间变现的科研易遭冷遇;一些院所用管官的办法来管科学家、管科研经费,甚至影响了正常的学术交流……

  科学探索充满艰辛,需要专注更需要尊重。精神和物质层面的双重宽松环境,才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基础研究领域更是原始创新的重要源头,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战略要地。然而,“创新”虽成热词,创新的主角——科研人才,却是被漠视的模糊背影,非得等到诺贝尔奖之类的承认,才奉若神明。

  中国有丰富的资源,有能力为世界级学者创造世界级工作环境。拥有获诺贝尔奖的学者不再是难事,难就难在让年轻的学者有优渥的土壤,以在中国获得的研究成果去争取今后的诺贝尔奖。而且,中国的发展,亟需实现动力转换,在顶层设计中,倚仗科技创新,乃至万众创新,是动力转换的要义。但创新这事,核心就是集聚人才。科研人员得不到善待、得不到机遇的“苦”,是一种社会示范效应,不但伤害科学研究本身,也会挫伤社会创新氛围。

  骂了杨振宁,会寒了人才的舆论环境;苦了基础科研工作者,就会让聪明孩子都趋之若鹜往来钱快的行当里钻……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专栏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郊野大地
   第A07版:文体汇
   第A08版:话题/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影视
   第A10版:聚焦/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动态
   第A12版:夜光杯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阅读/连载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家装专版
   第B01版: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B03版:金融城/理念分享
   第B04版:股市大势/金融城
   第B05版:金融城/家庭理财
   第B06版:基金纵横/金市汇市/金融城
   第B07版:福彩专刊
   第B08版:互联网天地/金融城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人物/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国家艺术杂志/趋势
   第C04版:聚焦/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国家艺术杂志/对话
   第C06版:好物/国家艺术杂志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术评论
   第C08版:文化时评/国家艺术杂志
疑罪从无是防范冤案的根本
群嘲杨振宁,小心寒了人才环境
运去金成铁 时来铁似金
“空巢青年”与“穷忙族”
新民晚报评论/专栏A03群嘲杨振宁,小心寒了人才环境 2017-02-25 2 2017年02月2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