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流传中学生嘲家长的段子:问:为什么家长只看分数?答:废话,你以为他们看得懂题目?
不妨移植到杨振宁回归事。为什么大家只看杨振宁的婚恋八卦?嘿,你以为大家看得懂他的宇称不守恒原理和杨-米尔斯理论?
一个年逾九旬的理论物理科学家,行了不少助学善事,大幅推进祖国相关领域研究向世界前沿靠近,垂暮之年选择回归——他做错了什么,竟招来同胞大面积嘲骂?鲜有人关注其学术建树以及回归后将如何推动基础学科建设,几乎所有眼球都浪掷在其私域,把一桩科学家美事变成了娱乐版头条。如此舆论环境,谁还敢回?
说到环境,还真生出几分杞忧。
吃瓜群众嘴碎也罢了,如果中国人才环境也充满风刀霜剑,兹事体大。
常有人把杨振宁和“两弹元勋”邓稼先相提并论,以后者的壮烈来贬损前者的“猥琐”。然而,杨是做更“虚化”学术的理论物理学家,又是国民党高官的女婿,如果早年便归国,能逃得过历次政治运动的折腾吗?能执得理论物理研究牛耳吗?苟全性命于乱世,就得额手称庆了。
时代天翻地覆,科学家终于迎来好日子。
值得认真检视的是,当下的科研环境,是否能让年轻的“杨振宁”们安心科研直至脱颖而出,让世界刮目相看?
东西南北,大城小镇,各级政府都忙着建科技中心、筑人才高地,招才引智妙招迭出,使尽浑身解数,拿出房子票子还有北上广的户口挖角,延揽院士或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可营造催生人才、吸引人才的环境,并不只喂胡萝卜那么简单,眼晴更不能只盯着功成名就的“杨振宁”。
人民日报有篇报道,说一些从事基础研究的学者生活窘迫,“每个月只能算计着过日子,一度怀疑十年寒窗苦读有什么意义”“一旦哪年没争取到课题,就只能拿一两千元的基本工资”,只能举债度日甚至被迫离职……学术环境也过于严苛,比如只认效益不认人,不能瞬间变现的科研易遭冷遇;一些院所用管官的办法来管科学家、管科研经费,甚至影响了正常的学术交流……
科学探索充满艰辛,需要专注更需要尊重。精神和物质层面的双重宽松环境,才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基础研究领域更是原始创新的重要源头,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战略要地。然而,“创新”虽成热词,创新的主角——科研人才,却是被漠视的模糊背影,非得等到诺贝尔奖之类的承认,才奉若神明。
中国有丰富的资源,有能力为世界级学者创造世界级工作环境。拥有获诺贝尔奖的学者不再是难事,难就难在让年轻的学者有优渥的土壤,以在中国获得的研究成果去争取今后的诺贝尔奖。而且,中国的发展,亟需实现动力转换,在顶层设计中,倚仗科技创新,乃至万众创新,是动力转换的要义。但创新这事,核心就是集聚人才。科研人员得不到善待、得不到机遇的“苦”,是一种社会示范效应,不但伤害科学研究本身,也会挫伤社会创新氛围。
骂了杨振宁,会寒了人才的舆论环境;苦了基础科研工作者,就会让聪明孩子都趋之若鹜往来钱快的行当里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