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铃铃,滴铃铃……”,耳旁又响起了脚踏车车铃声,亲切、动听、悦耳。日前,为了健身,特地去买了辆脚踏车。左瞧右看,与过去用过的“老坦克”相比,车质、车型等要轻巧得多,一试,果然蛮有感觉。看着崭新的车子,想起过去与脚踏车有关的往事不禁感慨万分。
我的老家在石湖荡,小时候跟随父亲在松江城里居住,母亲带着妹、弟住在乡下,每逢周末,父亲带着我回乡下一次。那个年代交通不像现在这么发达,到老家要乘火车,每天只有来回各一班,倒是骑车甚至步行方便,但没有公路,只能沿着铁路来回。每到周末,父亲骑着脚踏车回老家,车子的三角架是我的“专座”,每每坐上父亲的脚踏车,心里总有种说不出的高兴,一上车铃声就按个不停,惹得众人转头望着,心里一定在想这个小囡蛮顽皮的!
后来稍稍长大懂事了,才体会到父亲骑车的不容易,一个半小时的路始终处于高度紧张之中。在铁路旁宽不到一米的小路上骑车其实很危险,必须要刻刻留心,小石头散落在小路上,一不小心弹着,轻则车子要弹跳,屁股被震得有点痛,重则龙头一歪,连人带车倒向路基下。最危险的要算火车开过的一瞬间,火车逆向开来一定要下车推行,背后开来只要把握好方向,顺风趟车好了,但刹车闸必须随时准备,一遇到情况可以控制。就这样,父亲带着我风风雨雨在铁路旁的小路上来回奔波了好几年……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从部队转业回来后,脚踏车仍然是人们的日常交通工具,上班、买菜、接送小孩、走亲访友等都是借助脚踏车。外出时车上带个人也有讲究,如果是男同胞搭车,两腿叉开坐在后面,一旦遇到情况两脚落地,可以借把力,使脚踏车稳稳地停住。女同胞如果搭车,车技好的先让女同胞侧着身坐在车上,然后左脚向前趟车的同时右脚从前面跨上去。车技水平一般的先骑上去,然后女同胞侧着身从后面跳上去坐。这种情况有的时候也会出现意外,就拿我与单位老同事老冯来讲吧,每次外出同行,大都由我带着他。时间一长,老冯感到不好意思,提出他带我,当时我很胖,体重160多斤,他不到100斤,如果他带我车龙头会翘起来。老冯不相信,非要试一试,结果龙头翘得老高,他不甘心,以为我在后面用劲使坏,让我像女同胞那样横着坐在书包架上,再试仍然如此,这才罢休。
改革开放后,轻便摩托车渐渐取代了脚踏车,再后来汽车也多了起来,脚踏车自然被冷落在一旁。现在人们的观念彻底改变了,脚踏车不仅可以代步,还可健身,更是低碳。街头巷尾骑脚踏车的人多了起来,政府也在倡导绿色环保,全力推行绿色交通,大街上出现了各种颜色的共享单车。回来吧,脚踏车!